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人物

祁连山下枸杞红,头雁领航共富路 ——记古浪县“头雁”学员徐祥英

2025年09月04日 甘肃三农在线 王晓华 许万平 吴玲

图片1(1).png

祁连山的风,裹着雪山融水的清润,掠过腾格里沙漠的南缘,轻轻落在古浪县的土地上,那里有一片连片的枸杞园正缀满红果,像撒了满地的星火。这片园子的“当家人”徐祥英,戴着沾着晨露的草帽,指尖还留着泥土的温度,作为古浪县海杞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古浪县高素质农民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再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学员,这位土生土长的新农人,用十年时光把对家乡的牵挂种进田间,让共富的希望跟着枸杞红一起,在祁连山脚下扎了根。

返乡:把“打工梦”换成“乡土梦”

2015年之前,徐祥英的生活里满是异乡的烟火——和丈夫在外务工,日子安稳却总少点归属感。直到一次返乡,她听说县里要在祁连山灌溉区推特色枸杞种植,山泉水滋润的土地、政策扶持的红利,像颗种子落在她心里:“咱老家的地好水好,种出的枸杞肯定不一样,不如回来试试!”

没多想,徐祥英打包行李回了村,在海子滩镇元新村承包下10亩地,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种枸杞的人。2017年,看着周边农户眼馋却不敢尝试,她主动牵头,拉上4户乡亲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团干,风险一起担,收益一起分!”可创业哪能一帆风顺?第一年枸杞就因品质参差不齐,收购价压得极低,有人泄气想退出,徐祥英却攥着干枯的枸杞枝说:“地是咱的根,只要肯学技术、找方法,肯定能种出好枸杞!”

这一守,就是十年。从跟着农技员学修剪、防虫害,到自己摸索施肥时机,10亩“试验田”慢慢扩到50亩“丰产园”,曾经的“门外汉”,成了村里人人信服的“枸杞专家”。

求学:“头雁”课堂打开“新视野”

图片2.png

“光种得好不够,还得让更多人知道咱古浪枸杞的好!”徐祥英从不满足于“守着园子等收购”。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培训,她次次坐前排;发现老品种卖不上价,就托人联系农科院,引进耐储、味甜的新品种;为了拓宽销路,她对着手机学拍短视频,镜头里,祁连山下的枸杞园、刚摘下的红枸杞,成了最好的“名片”,线上订单渐渐多了起来。

图片3.png

真正让她“打开思路”的,是“头雁”项目的学习。作为甘肃省2025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学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堂上,老师讲的“产业规划”“品牌打造”,让她突然明白:“以前我只盯着自己的50亩地,‘头雁’得带着一群人飞!”课上,她把合作社遇到的难题记满笔记本;课后,跟同学交流带农经验,原本“小打小闹”的想法,渐渐变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的清晰规划。

带富:红枸杞结出“幸福果”

图片4.png

每年7到8月,徐祥英的枸杞园里满是热闹——竹筐摆得整整齐齐,村民们戴着手套,熟练地把红透的枸杞串摘下来,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来帮忙,手快的一天能摘二十多斤。

“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孙子,一个月还能挣三千多!”58岁的王婶一边摘枸杞,一边笑着说。旁边的李大叔接过话:“我以前靠种玉米勉强糊口,现在在合作社管浇水、施肥,每月有固定工资,日子踏实多了!”徐祥英心里清楚,枸杞园不只是自己的事业,更是乡亲们的“饭碗”——如今,合作社固定带动12户农户参与种植管理,采收季还能吸纳40多户临时务工,一个采收季下来,每人能挣近4000元左右,不少曾经的“留守户”,成了“增收户”。

图片5.png

今年,50亩枸杞长势喜人,算下来每亩净利润能有4000元,合作社收益再创新高。发工钱那天,徐祥英把一沓沓现金递到乡亲手里,看着大家笑着数钱,她比自己挣钱还开心:“这才是合作社该有的样子——红枸杞红了,乡亲们的日子也得红!”

领航:“头雁”振翅向未来

在枸杞园的田埂上,望着远处的祁连山,徐祥英的规划越来越具体:“3年内要把园子扩到100亩,装上滴灌和物联网设备,让种枸杞更省劲儿、产量更高;还要给咱的枸杞注册品牌,不光卖干果,再开发点枸杞茶、枸杞糕,让产品更丰富。”

更让她上心的,是“带更多人一起干”。接下来,她打算优化合作社模式,给想种枸杞的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让大家“零风险”加入;再把“头雁”课堂上学的电商技巧教给乡亲,一起开直播、做推广,让古浪枸杞走出甘肃,卖到全国。

“‘头雁’不是称号,是责任与担当。”徐祥英擦了擦额头的汗,目光落在满园红枸杞上,“我要带着乡亲们,让咱祁连山脚下的枸杞,变成更多人的‘致富果’,让大家的日子像这枸杞一样,红红火火!”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