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初步总结出适合本地的盐碱耕地改良技术模式
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在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方面正稳步迈进,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与有效举措,为盐碱地的改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园区深入贯彻相关政策精神,积极探索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模式。在省农业农村厅和园区党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申报并实施了10000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领导重视与部门配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园区成立了以双组长领衔、多部门协同的领导小组,将盐碱耕地治理列为重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考核机制,形成了全面参战、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全面调研为项目实施筑牢根基。园区委托新区农投研究院开展盐碱地专项调查,测定301个土壤样本,形成调查报告,并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项目选址在配套设施完善且耕地集中连片的区域,确保项目建设与试验内容能高效实施。
分区分类治理彰显科学策略。针对轻、中、重度盐碱耕地,园区分别采用不同的改良模式。重度盐碱耕地运用土地平整、暗管排盐等技术,采用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土壤调理剂的模式,如采用工程措施+改良剂种植马铃薯、仅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玉米均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得到改善。中度盐碱耕地采用多种产品组合的改良模式,不同组合在玉米、马铃薯种植中均实现增产,土壤 PH 值降低、含盐量减少、有机质提升。轻度盐碱耕地采用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模式,种植青储玉米也实现了产量增长与土壤质量优化。
科技支撑与政府引导持续助力治理工作。园区借助科技力量,与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建设核心试验田与众多试验模块,开展多种作物试验。经比较,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利菌种技术模式因成本与效果优势,具备良好的推广潜力。同时,政府积极推广农业措施,引导种植企业和群众参与,巩固盐碱地治理成果,抑制土壤次生盐碱化。
通过该试点项目,中川园区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初步总结出适合本地的盐碱耕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也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开辟了新路径,有望推动区域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在盐碱地治理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且富有成效的一步。
编辑:王松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