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分区治理盐碱地 荒滩渐成丰收田
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在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治理策略成效初显,让盐碱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中川园区充分考量盐碱耕地的形成根源、分布特征以及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巧妙地将耕地依据盐碱含量精准划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示范片区。针对不同片区的特性,园区创新推广了一系列综合性技术模式,涵盖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等多维度举措,实现了治水、改土、改种的协同联动,既着力攻克耕地盐碱化难题,又兼顾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盐碱地治理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重度盐碱耕地治理的战场上,园区采用了土地平整、剖面勘测、暗管排盐、秸秆阻盐、灌溉洗盐压盐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并结合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与土壤调理剂的复合改良模式。实践成果令人瞩目,采用工程措施与改良剂搭配种植马铃薯,产量较常规对照显著增产6.60%,同时土壤的pH值大幅降低0.78,含盐量减少0.46g/kg,有机质含量提升4.93g/kg;仅运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玉米,增产幅度更是高达12.74%,土壤pH值降低0.43,含盐量降低0.4g/kg,有机质提升5.8g/kg。而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的对照田,土壤状况几无改善,形成鲜明对比。
中度盐碱耕地则采用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土壤调理剂、覆草、覆沙等多项目组合的改良模式。不同的技术组合在玉米与马铃薯种植中均取得良好成效。如“土壤调理剂 + 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增产7.70%,土壤各项指标优化;“土壤调理剂 + 土壤修复菌剂”种植马铃薯增产5.36%,土壤得到改良;多种改良剂复合使用种植马铃薯增产11.61%,土壤质量显著提升。覆沙与膜侧覆草等模式也在玉米种植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玉米的生长与土壤的改良。
轻度盐碱耕地采用有机肥 + 土壤修复菌剂的改良模式,在青储玉米种植试验中同样表现出色。采用农艺措施 + 常规施肥 + 有机肥的模式,增产2.35%,土壤含盐量与pH值降低,有机质提升;采用农艺措施 + 常规施肥 + 土壤修复菌剂的模式,增产3.62%,土壤改良效果更佳。
兰州新区中川园区通过分区分类的科学治理模式,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不仅提升了耕地质量,更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曾经的盐碱荒滩正逐步蜕变成为充满希望的丰收沃野。
编辑:王松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