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良种作为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积极发挥种业部门职能,落实种子培育重点工作,对促进陇南全市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推进种业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陇南市种子总站结合当前及全年种子工作要点,积极行动,印发2025年全市种业重点工作内容,作为指导全市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推进种业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
提升评价水平。完成国家、省级各类作物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强化企业联合体、绿色通道试验监督管理。各县(区)要充分认识良种在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产、抗逆、优质”为目标,开展好新品种评价筛选,年内引进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等各类作物品种100个以上,在不同生态区开展试验示范,加快筛选储备一批提高单产的品种资源。引导鼓励有条件的种子企业开展新品种引种展示,方便群众看禾选种,将最适宜的品种推广给广大种植户,促进我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提升种子产能。扶持培优种子企业,力争新办1-2家油菜、天麻等种子生产企业。发挥好我市自然光热资源优势,建设中晚熟玉米杂交种生产基地0.7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0.5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蔬菜种子生产基地0.1万亩和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加大种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扩繁力度,逐步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种源自给率。西和县要应用好马铃薯脱毒种薯雾培生产设施,市县业务单位要选派技术人员跟踪学习指导,研究总结高产、高效雾培生产技术,提升脱毒种薯生产效能。优化供种环境。一是市场管理。在常态化开展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春秋两季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加大对重点种子经营门店、乡镇集市,尤其是偏远乡镇、县域交界乡镇的检查力度,对集市流动摊贩及时发现、及时取缔。落实品种备案制度,杜绝越区品种、假劣种子、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加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维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营造质量安全、品种齐全、价格稳定的供种环境,确保全市无种子质量引起的纠纷案件和群众集体上访事件。县(区)落实属地管理,市站将在春、秋播时期进行督导检查。二是质量管理。加大种子质量抽检力度,全年抽检种子样品240批次以上。按照作物生长季节分别开展生产基地田间质量检验、玉米杂交种转基因安全检测、病毒原植物检查等,提升种子生产标准,保障生产基地安全。冬季开展种子生产企业抽查。三是许可管理。市站受市农业农村局委托,履行好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职能,严格申报条件、规范审批办证流程,县(区)对辖区内已办证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市站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通报、取缔不合格企业资质。强化监测服务。种子业务部门要按照种业振兴方案安排,结合试验示范和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需求,在春秋播前提出品种布局意见,科学合理安排新优品种,指导、督促、协调种子企业按照布局方案抓好种子调运、储备、供应。各县(区)要高度重视种业监测服务工作,安排专人在及时填报春、秋季农作物种子保供调度表、农作物种子产供需报表(3月、6月、10月)、良繁报表(半年、全年)的基础上,春秋两季供种高峰期,落实种情信息“周调度”,指导余缺调剂,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用种数量充足。及时发布春秋播市场动态信息,督促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及时按要求填报相关数据,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与前瞻性,为种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各县(区)要严格做好种业统计工作,规范数据填报,严格数据审核,做到应填尽填,数据真实准确。建设示范基地。结合“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活动和“三区”科技人才工作,市站在西和县开展马铃薯新品种展示及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在徽县、成县开展冬小麦新品种试验及标准化种子生产示范,在康县开展天麻种子生产技术示范。指导徽县、成县、西和县抓好省市共建小麦、玉米、马铃薯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每个示范点展示评价品种20个以上,面积不少于300亩。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建设新品种示范点,以良种应用为核心,突出标准化基地建设,配套标准化栽培、机械化作业、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高产稳产技术,为促进全市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提升做出表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持续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种植、保存和创新利用工作,为全市选种、育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武都区、成县、康县、西和县争取项目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圃,逐步完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提高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水平,加大对优质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利用。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征集、保护和创新利用工作。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将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履行种业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总要求,细化措施,靠实责任,按时开展行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细化种子生产、加工、调运、供应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辖区内种子行业不发生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