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土”到“金链” 瓜州县柳园镇硅产业的崛起之路
“家里有矿”本是令人称羡的优势,但拥有丰富硅矿资源的瓜州县柳园镇,曾陷入“卖原料”的粗放式发展惯性。
近年来,柳园镇把石头变产品、资源变产业,从起初的产品“论吨卖”到“按块卖”,从卖原料到卖硅微粉、石英砂、碳化硅、人造板材……一块“石头”在这里实现“华丽转身”,也成为柳园打造硅产业科创园的底气所在。
“家里有矿”的幸福与烦恼
柳园镇位于瓜州县西北部,南接敦煌市,西与哈密接壤,北与肃北县毗邻,硅石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采矿点达9处,石英石、石英砂矿产资源储量1.5亿吨,平均品位在93.6%以上,预估远景资源量5-8亿吨,马鬃山、星星峡等周边地域也分布着20多个硅石矿点。受经济利益驱使,无证开采、偷采盗采时有发生,“低价卖原矿”就像一道枷锁,束缚着这片土地的发展潜力,并且简陋的开采方式无法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面对这样的困境,柳园不得不反思如何作出改变。
石头变产品 资源变产业
为走出“卖原料”的“死胡同”,打破过去低价卖原矿的被动局面,柳园镇十几年前就探索建立矿产开采量与下游项目产能相匹配机制,按照上游采矿、下游建园的思路,在柳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硅产业科创园,引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开辟一条“重生”新路径。
“我们挖出矿石,破碎后,分选出5到15公分的原材料,烧结碳化硅供给下游企业,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6500元一吨。”较早在柳园镇开矿的新哈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俊介绍,不同于过去单一采矿卖原矿,一吨只卖几百元,费力不讨好。现在,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就在当地加工,用中端产品抢占市场。
在逆境中突围前进、在阵痛中转型升级、在转型中换挡增速。转型过程中,柳园镇开始积极推动把资源变产业,从“卖石头”到“卖产品”。
“矿山开采后进行初级加工、分选,然后拉运到北大桥高载能产业园区,为我们生产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保障了原材料供应。”瓜州县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如今的柳园不再只盯着山上的石头,而是将生产硅石矿高纯石英砂及其衍生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走高附加值的路子,放眼更长的产业链。
延链强链 打造产业集群
要衡量粉末粒子的粒径大小,有专门的计量单位“目”,普通砂是4目-120目,更为细腻的粉是300目以上。
走进柳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在甘肃中科凯越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架上,300-3000目、3000-8000目、8000-12000目各种硅微粉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目前拥有国际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项,拥有知识产权达16项,2024年还被评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满负荷生产后将年产石英砂35万吨、硅微粉15万吨,行情好的时候超细硅微粉每吨最高售价达17万元,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以上。”甘肃中科凯越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介绍说。
思路一换天地宽。随着中科凯越、亿天矿业等石英砂企业的生产,柳园镇瞄准石英砂下游产业,又积极引进甘肃申辉诚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园区,填补了河西走廊硅产业的一处空白。
“我们公司目前旗下有凯斯特、中德丽耳、欧力雅、赫峰四个石英板材品牌,约66种产品,产品已通过我们新疆公司成功出口中亚,我们今年计划再建设一条生产加工线,扩大产能。”甘肃申辉诚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辉说。
如今,“点石成金”的故事在这个小镇悄然上演,已初步形成一条以硅、石英砂、硅微粉、碳化硅、石英板材等为主的初级硅产业链。
“下一步,柳园镇将以宝丰硅材料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色硅材料全产业链;以中科凯越为牵引,吸引有机硅下游产业项目,通过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促进硅产业链整合与外延拓展,努力将柳园打造成为从硅微粉到球形硅微粉,再到硅酸钠等环节完备的硅产业链,打造河西走廊最大的无机硅材料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硅微粉生产基地。”瓜州县柳园镇党委书记赵玉海说。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