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西城村:村美业兴乡风好 和美乡村入画来
近年来,清水县西城村以“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为目标,充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示范、抓整治、优设施、育产业、促文明,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西城样板”。
西城村位于清水县红堡镇西部,面积4.7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290户1253人,主导产业以高效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和庞公石艺术品加工为主。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堡垒”强村为民
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支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通过“亮身份、作表率”,把党员干部推向和美乡村建设第一线,培养一支担当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见行见效。
以西城村为中心村,推动白驼河流域内红堡、白驼2乡镇10村党建联建,区域内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治理等工作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共建、社会共治、产业共谋、成果共享”的区域联动发展新路径。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健全村级工作考核制度,积极组织党组织书记“岗位大练兵活动”、支部书记谈实干、亮单晒绩等活动,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文艺润心、移风易俗等活动,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环境优化,扮靓“颜值”美村净民
依托白驼河流域和桐温公路、庄天二级公路沿线两个发展轴,聚力打造特色蔬菜示范区、庞公石文化产业区、创意农业园区、滨水休闲区、农业庄园及农家乐区、村庄建设区等六大区域。
全村290户卫生厕所全覆盖,建设2座村级污水处理站,敷设雨污分流管网5000米。推行人居环境积分管理制度,设立“红黑榜”。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动员群众在院落周围栽花种竹,利用空闲地块精心建设小菜园30户,评选好公婆、好媳妇”5人、“西城好人”3人、“种植能手”3人,“最美庭院”示范户29户,“进一步扮靓干净整洁的乡村底色,培育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培育富民产业,激发“潜能”兴村富民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宜业,让群众增收有门路、收入有保障。西城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引培并举,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产业,通过产业赋能,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西城村依托白驼河流域蔬菜产业片带,统筹白驼河流域10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产业联合社,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形成“山顶核桃花椒戴帽子、山腰小杂粮中药材缠带子、山脚设施蔬菜穿裙子”立体化产业布局。种植核桃等经济树种368亩、金银花70亩、万寿菊300亩、蚕豆800亩、小杂粮600亩,建成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基地,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17500平方米,普通钢结构大棚154500平方米,探索出“西红柿+草莓”、“万寿菊育苗+西红柿”等产业结构模式,依托白驼河流域产业片带,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和特色地理优势,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建成了西城村设施农业示范产业种植基地。
建成设施农业大棚72000平方米,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模式,带动村内68户群众户均增收0.4万元。
建成庞公石产业园区一处,吸纳村内15户庞公石加工主体入驻园区,户均加工销售收益4万元。
深化基层治理,塑造“风尚”治村育民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建设好“面子”,也要注重“里子”。西城村在和美乡村创建行动中,深入挖掘村域特色文化,坚持“塑型”与“铸魂”并举,“颜值”与“气质”齐飞,探索出“341”区域协同治理新模式。
“341”即“三亲模式”、“四方结队”、“一个目标”。“三亲模式”筑牢乡村治理根基;“四方结队”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一个目标”提升乡村治理目标。
近年来,西城村紧紧围绕“341”区域协同治理新模式,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6次,举办法律讲座8场,巡回法庭1场,利用喇叭、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农村法律法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2座,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文明户、清水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大力抵制高价彩礼,弘扬社会正气,持续激发深层社会正能量。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