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乡村振兴

武威:“五新”共建助提升 和美宜居促振兴

2023年08月04日 甘肃三农在线 赵国生

今年以来,武威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目标,以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突出规划先行,建设和美宜居“新家园”。坚持规划引领,准确把握村庄分类标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815个发展类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着眼高质量“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建设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镇3个、示范村107个。加快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3个示范点全部开工、建成安置房3165套,实施农房抗震改造4158户、开工率83.16%。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自然村组通硬化路834公里,农村天然气入户3488户,清洁取暖改造2449户。扎实开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园位5000个,新改建文化体育场所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7个,新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20个。

二、注重提质增效,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优势主导产业,做深做足“土特产”文章,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着力打造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成粮播面积248.17万亩,占任务的103.4%。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全省领先的百万头肉牛、百万头生猪、千万只肉羊示范区,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奶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古浪现代农业产业园(牛羊)认定为省级产业园,凉州生猪、民勤肉羊、天祝藜麦及食用菌产业园获批创建省级产业园。上半年,奶牛存栏达到10.28万头、增长35%,畜禽饲养量2692.2万头只、增长7.3%,瓜菜、食用菌产量和奶牛、猪、羊、鸡存栏均居全省第一。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个,累计达到324个。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5个、总投资32.48亿元,一批肉类屠宰及精分割、饲料加工、啤酒精酿等项目建成投产。农业增加值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六成来自特色产业。

三、紧盯整治提升,扮靓美丽宜居“新颜值”。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农户改厕、垃圾污水治理、绿化美化,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生活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新改建农户厕所1114座、覆盖率达82.7%。新建污水处理站10个、累计达92个,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达到80%。建成乡村森林小游园102个、乡村绿化示范村23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1个、省级森林小镇2个。将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天祝县天堂镇、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

四、着眼三治融合,营造文明和谐“新风尚”。突出党建引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武威”工程,各级干部结对帮扶13919人,帮办实事3000多件,特殊群体的困难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全面推行“文明股”“红黑榜”“道德储蓄所”等做法,打造“长寿食堂”等服务品牌,倡导“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文明理念,推动移风易俗。大力推行“一条板凳”“马背上的小分队”等工作法,架起干群连心桥,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农村社会和谐安宁。

五、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推动落实“新机制”。武威市委、市政府把乡村建设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市县乡村同向发力、行业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模式,统筹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财政资金、政府债券、协作帮扶等项目资金12亿元,集中支持乡村建设。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月一调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凝聚了多元支持、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有效保障了和美乡村建设各项任务高效落实。

武威市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县区之间建设进展不平衡、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不健全、乡村治理氛围营造不浓厚等短板弱项。下一步,武威市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市州好经验好做法,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示范先行、全面推开,加大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抗震农房改造力度,合理规划布局教育、卫生、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健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环境更加宜居、让公共服务更加贴心、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