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乡镇快讯

第二章《牢记嘱托》

大型报告文学集《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第一卷

2022年10月06日 甘肃三农在线 李伯祥

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甘肃脱贫攻坚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十分牵挂,非常关注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讲到“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甘肃视察,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五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发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总攻号令。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逐村逐户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既对全党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又为甘肃一鼓作气打赢打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指明了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擘画了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美好蓝图,为甘肃做好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陇原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干劲。

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负重自强、顽强拼搏,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书写了我国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

 

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2019年8月21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宽敞又明亮。在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做客。习近平走进村民李应川家,屋里屋外,看看院子,看看房子,打开厨房水龙头冲冲手,到厕所按下马桶开关,仔细了解乡亲们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等情况……随后,习近平同李应川一家三代5口人坐在客厅沙发上聊起家常。李应川告诉总书记,他们家原来住在横梁乡横梁村,启动移民搬迁后,自筹2万多元,加上政府补助和易地扶贫搬迁长期住房贷款,去年搬进新家,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说着,李应川拿出一张搬迁前的老照片给总书记看,曾经的黄泥墙、土坯房同现在窗明几净的新居有着天壤之别。“搬下来住,满意吗?还有什么要求?”总书记问。“没有要求了,真正好得很!”李应川激动地说。“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习近平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习近平说, 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22日下午,在兰州宁卧庄宾馆召开的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这段见闻讲到:“我昨天到黄花滩那户老乡家,家里都是精装修,电视还是弧形的,我都没有那种电视。”总书记接着说,我问老两口还有什么要求,这位乡亲掉了眼泪,“他说,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给了,千恩万谢感谢党。我们现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要真抓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2021年“七一”,李应川作为新党员代表,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份崇高的荣誉,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甘肃省全省脱贫群众的光荣,也是甘肃人民的光荣。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甘肃曾经是贫困落后的穷地方,甘肃又是诗情画意的美地方。进入新时代,摆在甘肃面前的两大底线任务,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考察工作结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甘肃处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他说,“2013年2月,我到甘肃考察调研时要求你们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再次赞叹甘肃“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我把到西部地区调研的第一站就放在甘肃,2013年2月我先后到了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提出甘肃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等8个方面的工作要求。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批示,就是因为祁连山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能对立起来。甘肃要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作出应有贡献。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和部署,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省考察工作不到一个月后,9月18日上午,又在河南省考察黄河治理,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牢记“国之大者”,重塑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甘肃地处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一面。

如何保护好甘肃这方水土,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不避路远、不辞辛劳,一次次驱车跋山涉水,越山丘、进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2019年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考察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习近平步入草场,察看草场整体面貌和马群放养情况,同正在牧马的马场职工亲切交流。站在大草原,远眺祁连山,总书记现场听取了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习近平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对于甘肃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早在2013年,他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间的绿洲甘肃省民勤县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4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

2019年8月21日临近中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走进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不远处,几位林场职工正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习近平走过去,向他们询问压沙具体怎么操作、每亩地投入需要多少、能起到什么作用,并拿起一把开沟犁,同他们一起干起来,一会儿工夫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六老汉”中郭朝明老人的儿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现场。他告诉总书记,正是凭着这样的人工劳作方式,“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0多万亩。“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2022年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44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昔日国家级贫困县大山里的孩子们身穿虎头中式上衣,脚踩虎头鞋,戴着红帽子,系着红围巾,用希腊语齐声演唱奥林匹克圣歌《奥林匹克颂》,他们的声音像天籁,清澈、童真,又充满力量和向往,大山里的童声从北京飞向世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自甘肃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和中国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56个民族的代表,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用双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传递到体育场升旗区,交付礼兵手中。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奥运圣会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言一行,率先垂范,春风化雨,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中央政治局、为全党作出了示范。多次在专列上午休、过夜,减轻地方负担,降低接待规格,亲自审定菜单,严格要求“四菜一汤”。一言一行,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宵衣旰食,不辞辛劳,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两天以后,201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金宁的文章《人民领袖爱人民》中写到,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调研的消息公开后,甘肃人民都在翘首期盼:能不能遇到总书记?能不能跟总书记握个手?能不能向总书记问个好?考察第一天,当习近平总书记出现在敦煌莫高窟时,敦煌顿时一片沸腾,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激动不已,纷纷涌上来,争相同总书记握手,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好!”“习主席好!”“总书记辛苦啦!”问候声此起彼伏。总书记主动走上前,同大家亲切握手。一双、两双、无数双激动的手伸过来,总书记用他有力而温暖的手一一接过。远处的游客热情欢呼着,习近平频频向他们招手致意,表达着他对人民的热爱……历史的瞬间,定格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之后,嘉峪关、高台县、山丹县、古浪县、兰州市……总书记一路走来,人民群众一路簇拥着、欢呼着。在山丹,总书记正在培黎学校考察,乡亲们赶来并静静等候在培黎学校的大门外。当总书记考察结束准备离开时,聚集在校门外的群众爆发出阵阵欢呼声。看到这一幕,总书记停下脚步,高声向群众问好,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在兰州,考察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后,总书记正要上车,看到街道对面聚集了大批群众,总书记绕过车,走到街道中央,隔着护栏向群众挥手……黄河岸边,听取黄河治理和保护工作汇报时,旁边的街道上车流不息,市民往来如织。网上因此有了总书记各个视角的照片,俯拍、仰拍、侧拍,有的群众一手举手机,一手同总书记握手,留下了宝贵的自拍照。一些群众为能同总书记握手而跳了起来,有的还流下了热泪。几乎所有照片,总书记都在微笑着……那是人民领袖面对人民的表情。在建党近百年的历史时刻,人们都在追问: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以行动告诫全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无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本色永远不能褪色。从陕北小村庄梁家河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他熟悉老百姓。每当面对群众,总书记总是谦虚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在古浪县富民新村李应川家唠家常,听说李老汉养了羊,习近平总书记问,是小尾寒羊吧?乡亲们一听就知道总书记是“内行人”。八步沙林场,习近平总书记拿开沟犁干活,林场职工一看动作,就断定他是“老把式”。总书记曾叮嘱地方官员,不要上下糊弄“堆盆景”,我在地方工作多年,一眼就能看出来。黄河岸边,市民们讲起了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幽默地说,你们幸福的一个原因还有兰州拉面。几十年前梁家河的老百姓最大的心愿是“能吃顿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着。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后,他决心让全国贫困群众都摆脱贫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

 

“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地处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曾几何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奏章中记录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穷苦局面,成为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过去几十年,甘肃几乎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走到哪里,民生始终是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这些年,为了真脱贫、脱真贫,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深知,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这“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这“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总书记格外关心,在考察中看得认真,问得仔细。在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仔细询问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语重心长地说:“我对甘肃的扶贫工作非常关注,对这里脱贫任务的完成很关切。”

带着这样的关切,2013年2月3日,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和八旬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特意端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时紧锁眉头,做出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殷嘱托。

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泥路、土坯房,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465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2018年,元古堆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1元,是2012年的近10倍。

脱贫攻坚以来,元古堆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以前只种植小麦、青稞、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传统,不断扩大当归、党参、食用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构建起了以食用百合、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增收体系。全村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入社的全覆盖,集体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元古堆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400多元。2015年,元古堆村在国务院扶贫办和甘肃东海高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建设了渭源县第一座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按照村企联建协议,光伏电站收益每年固定为村集体分配20万元。曾经,元古堆村村民的吃水是个大问题。天还没亮,村民们就得用扁担挑着两个桶去打泉水,一个来回就得花半个多小时,不方便不说,水质还得不到保障。得益于引洮工程,元古堆人也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元古堆村在2019年5月成立了感恩山乡旅游公司,2020年仅端午节一天就有5000多名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如今的元古堆村,以前的‘烂泥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鳞次栉比的新居内欢声笑语,宽阔平整的马路上车辆穿梭……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古堆村因脱贫而美丽,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的梦想已成为现实。“沐党恩并肩同筑小康路 逢盛世携手共圆中国梦”,这副对联书写于甘肃省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口高大气派的牌坊之上,表达了元古堆村村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不懈追求。在元古堆村,乡亲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质朴的话语中饱含了对党无尽的感恩之情。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苦瘠甲天下”的陇中大地一个深度贫困村,到荣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元古堆村的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的中国减贫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元古堆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诠释的是中国共产党志坚如磐的诺言。

昔日“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让定西人民最值得感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13年2月视察定西以后,又两次面对面听取定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给予定西人民巨大政治关怀和强大精神鼓舞。最值得自豪的是,定西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举全市之力决战脱贫攻坚,84.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县区脱贫摘帽,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最值得铭记的是,面对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风雨同舟、万众一心、战灾战疫,守住了“一方平安”,彰显了定西担当,做出了定西贡献。

定西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首要任务和底线工作,投入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健全最严的责任体系、最强的推动机制,调度最好的资源、整合最多的资金,选派最优的干部、集中最强的力量,聚焦最突出的短板、采取最硬核的举措,全市“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目标全面实现,困扰定西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定西市以及安定区、渭源县、临洮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中国扶贫交流基地”,福州定西劳务协作、渭源县元古堆村村级光伏扶贫等4个模式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渭源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全市9个集体、12名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在这场人类伟大的反贫困斗争中,定西市没有落下一户一人,兑现了向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推进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定西市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高效发展案例被列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安定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认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安定、临洮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等节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纵观定西发展史,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起炉灶、找饭吃,到改革开放后的战天斗地搞建设、换穷貌,再到新时代的聚力攻坚摘贫帽、奔小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的定西人民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定西“三苦”精神,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定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定西人民以勇敢刚毅、苦干实干、不甘人后的奋斗,改写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谱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华章,定西这方热土苦瘠不再、甘味绵长、换了人间。千百年来,定西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继承传统、总结实践、兼收并蓄,形成了不怕牺牲拼命干、困难面前不低头、勤劳坚韧勇争先的定西性格,支撑着定西人民一步步破难题、开新局。

面向新征程,定西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殷切嘱托, 传承、发扬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感恩创新苦干、勇毅追赶奋进”的新时代定西精神,明确实打实干、干就干好的工作导向,唯干唯实唯先、苦干实干巧干,奋力追赶发展, 全力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进位计划,集聚要素、分类施策,强化产城融合、区域联动、错位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五级书记抓振兴”和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五大振兴”工作专班作用,健全完善县(区)委副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从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稳步转向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形成农业就抓产业体系、农村就抓乡村建设、农民就抓收入增长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提升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成效,拓展同青岛、福州、金华等东西部协作和友好城市关系,深化产业、劳务、消费帮扶、人才交流、生态建设、经贸文旅等方面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协作,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而努力奋斗!

 

改进作风,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考察工作结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起家的,离开优良作风党就不可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就不可能成就事业的辉煌。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改进作风,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就是要检视我们党到底是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党的初心使命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远都不能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上午,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甘肃庆阳革命老区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是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37年至1949年的陕甘宁边区时期,南梁精神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精心培育和倡导下,在承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础上,增添了新内容和特色,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扬光大,发展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源流之一。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所在,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力量,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特质体现,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要义。南梁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坚定信念、务实理念、为民宗旨、优良作风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南梁精神是对陕甘边革命精神的最佳概括,是老区精神研究的丰富和深化,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南梁精神是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和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中“不负人民”之初心所在!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之所在!南梁精神中的“求实开拓”,也是脱贫攻坚精神中“精准务实、开拓创新”初心之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历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许多经典话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他强调,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鉴往事,知来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

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党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创造奇迹的时代。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甘肃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并做出“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甘肃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勉励甘肃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陇原儿女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十年间,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陇原大地山乡巨变、圆梦小康,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陇原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庆阳既是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华池县南梁,红色积淀深厚,位于甘肃和陕西交界处。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铁角城村进入陕西,最终到达吴起县。习近平和甘肃人民的情谊,要从父辈说起。他的父亲习仲勋曾在甘肃省庆阳市南梁地区留下许多动人的革命事迹。1934年,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就是“南梁精神”的宝贵经验。身教胜于言传。来到父辈战斗过的陇原大地,习近平与百姓走得很近很近。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来到南梁。村里的老党员韩怀清握住他的手说:“欢迎您来到我们家,南梁人民非常想念您。”习近平也深情地说:“我也很想来看一看,看看你们的生活好不好。”在韩怀清家的窑洞里,习近平仔细地察看了他家里的菜、米、面等生活物品,和大家亲切随意地拉着家常。干部作风的变化,见过总书记的南梁老人韩怀清感受最深。他说,以前有些官员见了百姓,是凶巴巴的样子,群众都不敢说话。而现在的南梁,懂得敬老问候的人越来越多了,官员们见到群众也和蔼可亲。恰如韩怀清老人说得那样:“什么变化,都是党的变化。党越来越好,百姓的日子就越来越红火。”

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成为南梁革命精神的新实践。铁角城村距离县城有近百公里,过去只能靠天吃饭,好不容易赶上个丰收年,粮食却运不出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一心为民、面向群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南梁精神的根基,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中“不负人民”的初心所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这依旧成为驻村干部们的工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6日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曾提到甘肃省体育局驻庆阳市华池县铁角城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建红。如今,铁角城村原先的土房、窑洞已经换成瓦房,村里沿街栽下了绿化的油松、云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依托当年的红色资源,南梁如今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庆阳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甘肃省委决策部署,弘扬南梁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心聚力实施脱贫攻坚,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方略,聚焦目标标准,实施分类指导,落实“一户一策”,天津市及中央、省直单位倾力帮扶,凝聚各方力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8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6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历史性任务,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坚实步伐。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三区三州是随着脱贫攻坚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名词,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涉藏州县。“三州”是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水比油贵” “人背畜驮”“摔死麻雀渴死蛇”形容这里陡坡和干旱缺水,东乡半个县冬季断水。

布愣沟村是东乡县最具代表性的贫困村之一。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看望贫困群众,坎坎坷坷的村道,浮土没过脚面,一路走来,鞋上、裤腿上沾满了尘土,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1116个行政村中有649个贫困村。2013年底建档立卡人口12.8万户56.32万人,贫困发生率32.5%,其中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37.5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总数的66.7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真正意义上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临夏各族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扛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政治责任,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团结带领全州24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六个精准”方略,落实“五个一批”路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临夏大地掀起了一场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和视察临夏时的殷切嘱托,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政治高度,从“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临夏脱贫攻坚的特殊重要意义,怀着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尽锐出战、攻城拔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毅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大排查、大核查”和“3+1+1”冲刺清零行动,扎实推进“5+1”专项提升行动,反复“过筛子”、“起底子”、“拔钉子”,全州农村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70.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彻底摘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在临夏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成为临夏大地的千年之变。

着眼攻克东乡坚中之坚,派出5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驻村开展工作,集中全州资源解决东乡学生特别是女童上学、人畜饮水等现实问题,提出并打造四个经济带,沿洮河经济带东乡段创造了“达板模式、达板标准、达板速度”,不仅保障了全县如期脱贫,而且为永续发展探索了新路。创造性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强化后续扶持,探索形成了广河康家、康乐景古、临夏县北塬、永靖城北新村、东乡城南社区等一系列有效模式,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脱贫和发展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脱贫攻坚名副其实的标志性工程。脱贫攻坚让东乡县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东乡群众吃水难问题。昔日连县城都很少去过的妇女,如今走出大山,带着自己的刺绣产品,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走向国际舞台。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66岁的马一狄里说“我是一个脱贫户,以前我们一家人饭吃不饱,喝不上水,到县城来回需要一天。如今,自来水拉通了,路修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现在牛也养上了,羊也养上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初心之战、使命之战、荣誉之战中,临夏回族自治州各级党组织层层立下军令状,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群众脱贫致富主心骨的作用。数万名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16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临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广大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苦干实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和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厦门市、济南市、方大集团、碧桂园集团、恒大集团等各级各方面鼎力支持,全州企业界、宗教界等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为临夏的脱贫攻坚倾注了“国家力量”、缔结了“厦门情谊”、烙上了“济南印记”、标注了“央企符号”、留下了“民企元素”,生动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给临夏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空前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发展难等老大难问题,空前壮大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新兴产业,空前夯实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空前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空前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实干作风,空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增进了民族团结,空前振奋了全州人民的精神,空前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空前树立了临夏的良好形象。

面向新征程,临夏回族自治州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开启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喜人局面。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在脱贫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保脱贫、在发展中促致富,增强工作的敏锐性、预见性、主动性,抓住用好政策机遇,研究把握投资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谋划争取实施项目,双达一级、折红二级、康冶二级、和广人饮、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等工程相继建成,临大高速、临康广高速、安临一级等项目快速推进,兰临合铁路开工在即,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捧着真心、带着真诚去争取最大的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召开中央企业助力临夏州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国旅游、华侨城集团、华润集团等14家央企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合作,厦门恒兴、华谊兄弟、普乐方、凯帝斯等民营企业落户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正在成为各方青睐的投资热土。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文旅产业深度开发攻坚战,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积石山县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为南部高寒阴湿区现代农业发展探出了路子,让群众看到了希望;三大智能化科技化的鲜花港竞相绽放,近3万家美食门店遍布全国,500里沿太子山积石山旅游大通道牵起了文旅融合、区域联动的美丽金丝带。

临夏回族自治州纵深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农村“三大革命”,用艺术家的审美视角、规划师的设计理念、美术家的描绘手法开展绿化美化工作,绿水青山中映衬着红瓦青砖,一条条生态长廊、艺术画廊正在形成,村在林中、家在花中,有路就有花,人居环境颜值倍增、更加优美,各县县城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肃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是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

 

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甘肃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各单位以及东部对口省市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更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

甘肃摆脱贫困的艰辛历程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甘肃脱贫攻坚的艰辛奋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历史印证。甘肃探索脱贫攻坚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的缩影。

脱贫攻坚,给甘肃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帮助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更好生活,也转变了思想观念,激发了致富信心和内生动力;既改善了贫困村面貌,也极大增强了发展后劲,打牢了产业振兴的基础;既使各级干部受到了洗礼和锤炼,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得到明显增强。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基础。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柴生芳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典型。

陇原大地,从来不缺史诗般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最现实生动最鲜活的实践结晶。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鲜活生动展现人民群众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汇聚成一首首社会和谐的动人交响曲。“努力才能改变,努力就能改变”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脱贫村的墙上,也深深刻在了脱贫群众的心上! 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韩河村残疾老人符仲贤靠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看见抽水马桶时热泪盈眶说:“这东西我以前电视上看到过,从没见过实物,更没碰过,做梦都想不到我老汉还能用上它,还是共产党好啊……”洛峪镇段家村全村过去无产业、无自来水、无硬化路,是出了名的“三无”穷村。如今走进段家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家家户户白墙蓝瓦、鳞次栉比,田野辣椒一望无际,茁壮成长。提起段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冯玮说,十年前的段家村吃水靠河边挖个坑,人们称渗沙水,家家户户用扁担挑这渗沙水吃。稍远一点的山里人往往人畜共饮一泉水,泉边周围牲畜粪便常常渗入泉水习以为常。如今自来水进村入户,有些人家还接进了厨房。全村许多人家用上了洗澡间,人人用水不发愁,扁担成了收藏品。十年前段家村的路,每逢雨季,污泥浊水横流,春天冻土消融,泥浆烂泥路难行。如今户户硬化路到了家门口,多年不见的雨鞋成了稀罕物!过去手电筒是家家的必备物品,如今太阳能路灯照的全村一灿明。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冯玮把他的微信名改成了“不忘初心”。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7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曹进学老人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老百姓都像他的亲人一样对待,处处为我们着想,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不愁,吃饭、看病、上学都不愁,我们的日子像蜜一样甜!”。礼县农民蔺兑清说,“党的政策好,正赶上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县上,乡上来了好多人,给家里盖房子、水泥硬化院子、大门口的路面,拉上了自来水,盖牛圈、猪圈,连厕所都给贴上了瓷砖。这个时代太好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自己害病政府掏钱,我们过上了神仙一样的好生活”。平凉市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76岁老党支部书记马正喜说,现在水通了,路好了,房屋都翻新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 梁西村三社51岁的脱贫监测户苏永红说,以前养二三头牛,现在养了八头牛;看病有报销,生活有保障,吃穿都不愁,都是党的政策好,以后的好日子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菜子坡村低保贫困户侯尚明说,帮扶政策太好了!共产党的干部把我们当亲戚一样照看着呢。通渭县农民何志诚说 “眼看着前些年缺吃少穿没钱花的农民兄弟,今日有房有车有产业,我会心地笑了,是感恩地笑了。国家现在强大,打赢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正是这一个个数不胜数的生动精彩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陇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壮丽画卷。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90岁的老党员葛富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庆阳市镇原县殷家城乡77岁的防返贫监测户张志录老人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吃水不愁了,道路平展了,山地变成平地了,我儿子儿媳治病有保障了!我们总不能啥都靠共产党,以后的好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

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陇原大地今昔之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甘肃脱贫攻坚的历程艰辛,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铁的事实证明,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极大增强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甘肃脱贫攻坚的历程艰辛,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甘肃省陇南市是全国、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陇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全国、全省具有典型代表性,具有引领示范性,陇南脱贫攻坚的经验写进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多地少、贫困面大是陇南地理人文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大山在这里拧成难解的“疙瘩”,人们深困其中,一度守着青山绿水“要饭吃”。昔日的陇南,全市贫困发生率高达53%,位列全省14个市州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在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中位列第一;9县区全部为国列贫困县,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可谓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在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陇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了最强的力量投入,下足了“绣花”的真功夫,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门路,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和人居环境,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绘就的脱贫攻坚“陇南答卷”,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范!陇南先后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奖、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陇南召开;“拆危治乱”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陇南召开;陇南以实用为基础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成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的创新平台,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的落实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创造陇南模式的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拆危治乱等典型经验,享誉全国,驰名华夏。

陇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与全国全省人民一起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陇南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外连大市场、内接千家万户的交通网,消除了贫瘠与困顿;电商让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共同致富之路在脚下延伸。曾经“困中之困,贫中之贫”的山山水水间,如今已是生机勃勃,蓬勃发展,大山深处,换了人间!陇南农村危房做到了“应改尽改”,“拆危治乱”作为人居环境改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甘肃省陇南市是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从2013年以来,始终把电商作为发展的突破点,牢固树立了抓电商就是抓脱贫、抓产业、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一套组织推动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市场经营新主体,开辟了一条农产品销售新路径,探索了一种电商带贫新机制,走出了西部贫困地区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景式反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在白皮书第三章第三节“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中写道:甘肃省陇南市在电商扶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全市共开办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220多亿元,带动5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电商扶贫对贫困户人均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930元。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从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到“一村一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体验到乡愁”,让每个美丽乡村有内涵、有温度、有生机,让自然美、人文美、视角美、文明美相得益彰,相互融汇,全县呈亮点、乡乡有看点、村村皆景点的全域乡村旅游大景区格局已基本形成。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康县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陇南市康县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用辛劳和汗水书写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论坛永久会址确定在陇南市康县,甘肃省政府、农业农村部、世界旅游联盟、法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联合在康县举办“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首届论坛,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受到与会海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让外面的世界进一步看到昔日山大沟深、贫困落后的康县,如今是历史巨变,山清水秀,绿水青山。以“后疫情时代全球减贫创新与合作”为主题的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陇南举行。

陇南的实践证明,包括甘肃在内的中国减贫事业,遵循人民至上,顺应历史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探索了宝贵经验。在习近平主席“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甘肃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减贫交流合作,互学互鉴,为加快世界减贫进程不断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实践探索的积极贡献。

 

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2021年4月8日,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落实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政策落实,提高帮扶实效。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脱贫攻坚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组织开展定点扶贫,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人民军队等都积极行动,所有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帮扶单位。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下达甘肃转移支付资金2.5万亿元,是甘肃自身财政收入的3倍多;对口帮扶省市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甘肃财政援助资金130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931个,帮助引进项目1170个;2537家民营企业参与甘肃省“千企帮千村”行动,投入资金56亿元,帮扶5488个村。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协作4市和36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鼎力支持、无私援助,实施协作项目、帮助引进项目;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倾情助力,“光彩事业临夏行”“民企甘南行”“津企陇上行”“巾帼脱贫行动”“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活动卓有成效;各级帮扶干部驻村入户、奋战一线,涌现出张小娟、邱军、柴生芳等胸怀大爱、忘我奉献的模范典型。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

2022年以来,甘肃携手天津市和山东省,围绕中央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定位,锁定共同目标,突出产业合作提档升级,强化劳务协作稳岗就业,聚焦重点区域倾斜帮扶,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持续向好。从理念、方法、载体、措施等方面研究制定东西部协作年度工作要点,立足“我方所需、对方所能”,提出7大类75亿元项目需求清单,精准对接东部地区,形成协作帮扶“最大公约数”,推动帮扶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发展。为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甘肃会同天津市、山东省共建产业园区74个,引导落地企业107家。落实产业合作专项奖补办法,奖补东部落地企业40家2773万元,产业园区12家600万元。持续举办“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协作地”活动,前三届“津陇共振兴”活动签约项目168个,已落地148个,实际到位资金134亿元。成功举办“民企陇南行”活动,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7个425亿元、消费帮扶项目1.11亿元。扎实推进“百村振兴计划”,携手东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79个。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对接活动,东部协作省市消费帮扶金额已达26.13亿元。面对疫情影响,甘肃携手津鲁积极打造“津甘技工”“鲁甘人力”和“鲁甘工匠联盟”劳务协作品牌,在东部协作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65个,精准对接“务工需求清单”和“岗位供给清单”,加大“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转力度,着力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甘肃受援地区11.61万名农村劳动力、9.5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疫情影响下东西部劳务协作逆势增长。聚焦全省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肃省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天津、山东投入甘肃帮扶资金32.2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帮扶县15.15亿元,县均6587万元。互派党政干部和专技人才2058名,津鲁两地88家科研单位选派361名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甘肃脱贫地区帮扶,东部和省内学校医院结对重点帮扶县的39所学校、23家医院,实现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组团式”帮扶全覆盖。东部和省内368家民营企业、115家社会组织、21家社会服务机构对全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铸起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已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昂首阔步、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八年如一日苦干实干,靠的就是脱贫攻坚精神。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在享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实现共同富裕是陇原儿女的热切期盼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是陇原儿女的热切期盼,也是甘肃全省上下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引导各级各方面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和帮扶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汇聚起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磅礴力量。把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担好肩负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条底线,总结运用宝贵经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认真落实“四个不摘”,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脱贫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勾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

甘肃省把广大农村作为重点地区,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路径,统筹“富口袋”与“富脑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升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改善城乡人居条件,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甘肃省委省政府全心全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网格化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及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结合目标任务、具体实际和行业特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组织动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效,既深化了理论学习,也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农村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强烈期盼;健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小事做起、从群众身边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鼓励基层首创,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典型示范带动,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创新之举,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切中要害,固强补弱,具体地、务实管用地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服务导向明,帮扶内容实,百姓受益多,直面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好地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党的温暖惠万家的为民情怀;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力、执行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基层基础保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水平,增强了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好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振兴乡村、富民兴陇的美好前景。成为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实际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有效实践载体,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扎实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切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成为一项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的小切口、大民生的务实举措;成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展现共产党好,新时代好,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的生动实践。

 

领袖指引航向,梦想照亮未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广大农民装在心中,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

 

2022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省会兰州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动员全省上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 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报告中,深情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深情关怀,此时此刻,回顾新时代的奋斗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无比骄傲,为陇原大地呈现的翻天覆地变化而无比自豪。展望新征程的壮丽图景,我们豪情满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的信心更加坚定,开创甘肃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斗志更加昂扬。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关口,我们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给予的亲切关怀、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一路走来指引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必将继续引领和鼓舞我们昂首奋进、走向美好未来。历史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时代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陇原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保持战略定力,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不忘来时路、奋进新时代,不断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了未来五年,甘肃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为统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提升综合实力、提升生态质量、提升基础支撑、提升生活品质、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打造“一带一路”开放枢纽,打造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纵深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根据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甘肃要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未来五年,甘肃的主要抓手是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

讲到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时,尹弘深情地说,回望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我们为彻底解决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深感欣慰,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倍感振奋。这是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讲到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时,尹弘语重心长地说,我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动“五个振兴”,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要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受灾群众帮扶,防止出现新的贫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脱贫群众用勤劳双手增收致富,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全力推动农业高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充满期待。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广大农民装在心中,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集中更多要素和资源,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领袖指引航向,梦想照亮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深情地说,在脱贫攻坚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政策、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强大合力,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如果没有这种全国一盘棋、先进带后进、先富带后富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甘肃不可能撕下“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甘肃生态保护实现了“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亲临视察甘肃,作出“八个着力”和“五个方面要求”重要指示,提出“两新”殷切嘱托,全省上下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战略和甘肃优势历史交汇的重大机遇,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甘肃的实践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近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所有这些,充分说明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全党就有定盘星,国家就有掌舵者,面对惊涛骇浪我们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一定要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扛起时代重任,努力跟上全国现代化的步伐。

脱贫攻坚凝聚奋斗力量,乡村振兴书写新的华章。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用脱贫攻坚鲜活故事讲清楚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用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讲述好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变革,让人们记住贫困和幸福,忆苦思甜,感恩奋进,珍惜美好新时代,感恩美好新时代,凝聚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做出新贡献,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专家点评:夜读大作《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甘肃脱贫攻坚纪实》,深受感动。文章紧扣主题,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脱贫攻坚的殷殷嘱托和细致入微的亲切关怀,情真意切,如春风拂面,倍感温馨。通过回顾一件件视察中的情景,和百姓之口,让脱贫致富的喜人变化汇聚成一曲时代赞歌。洋洋万言,条理清晰,字字句句,饱含激情,取精用宏,凝聚亮点,是很难得的一篇带有总结性的报告,却毫无冗长枯燥的之感,凸显出文学和艺术的生动魅力,令人读来如一气呵成,不忍释卷,此文必能为大型报告文学集《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全书添彩,让千年梦想更接地气!特为作者点赞!2022年9月14日上午6:30(边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书记、副所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甘肃省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理事)

作者简介

李伯祥,男、现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曾主编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整十年,担任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整十年(其中主持工作整两年)。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处长、调研督查处处长、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处长、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担任多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课题评审组专家及主任委员,应广西师范大学邀请参加2022年广西重大课题《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研究》。先后被中共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宣传先进个人; 2021年、2022年评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优秀共产党员。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二集电视文学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优秀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30多篇理论文章先后刊登在中宣部《学习强国》、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论坛网、中国网、光明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新闻网、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等网站。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两万七千多字)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两万八千多字)入选“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

电话:13919160510(同微信)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