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试种中药材促新型农业发展
近年来,甘州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将中药材试种及产业化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乡村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开启了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试种实践百花齐放
甘州区在中药材试种领域多点突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种植模式。龙渠乡通过覆膜保墒、有机施肥等技术成功引种兰州百合,8亩试验田长势喜人,亩产值远超传统作物收益。安阳乡创新林下经济模式,在60亩林地中套种射干、黄精等中药材,结合散养土鸡打造生态循环系统,探索出“林上有果—林下有药”的立体农业样板;甘浚镇毛家湾村的白芷种植项目历经三年试验。
二、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发展
甘州区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土壤类型多样,具备发展多种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的潜力。
调研论证与品种筛选: 组织农业技术专家、邀请科研院所学者,对全区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进行详细勘察评估,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黄芪、枸杞、甘草、板蓝根、肉苁蓉等一批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中药材品种进行重点试种。
区域化试验示范: 根据不同乡镇的立地条件,划分不同的试种区,如沿沙地区发展沙生药材,平川灌区发展喜水肥药材,浅山区发展耐旱药材等。建立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试种示范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大规模推广积累经验、提供种源保障。
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试种农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给予种子补贴、技术培训、基础设施配套等支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中药材试种,有效降低了前期投入风险和试错成本。
三、 科技赋能,提升种植水平与产品质量
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甘州区在中药材试种推广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引领。
技术集成与创新: 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播种采收等现代农业技术,制定并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努力提升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产学研深度融合: 与省内外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知名药企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攻关、连作障碍克服等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药材品质,从试种阶段就强调“绿色、道地、安全”。引导种植主体建立生产档案,探索推行中药材产地编码和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药材来源清晰、质量可控,为打造“甘州药材”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四、 创新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新机制
中药材试种不仅是技术的试验,更是经营模式的探索。甘州区积极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引进或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联合体,稳定种植效益,畅通销售渠道。
尝试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业态相结合。如在基地建设观赏性药材花园,开发药膳、药浴等旅游产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一产”接“二连三”。
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中药材种植能手和乡土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 成效初显,新型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与探索,甘州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改变了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的单一结构,丰富了种植业内涵,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 中药材种植比较效益相对较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多元化;生态效益显著: 特别是沙生药材的种植,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起到了固沙改土、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结语:
通过试种中药材,成功地迈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未来,只要坚持规划引领、科技驱动、模式创新、品牌赋能,甘州区的中药材产业必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坚实支柱。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