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冬小麦长这么好——兰州新区冬小麦试种记

2025年08月22日 甘肃三农在线 李佳丽 周祖成

近日,在兰州新区秦川现代农业产业园,沉甸甸的麦穗籽粒饱满,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微信图片_2025-08-22_153904_879.jpg

65岁的种植户王建国蹲下身,轻轻捻起一粒饱满的麦粒,放在手心搓了搓,又凑近鼻尖闻了闻,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回在咱这地方见着冬小麦长这么好。”

从“不敢想”到“大胆试”:寒旱地里的种植革命

秦川区域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冬天更是寒风而干燥。“祖祖辈辈种的都是春小麦、玉米,谁也没想过冬小麦能在这儿过冬。”王建国记得,年初听说要试种冬小麦时,村里不少人直摇头,“零下十几度的天,麦苗冻不死才怪。”

微信图片_2025-08-22_153908_095.jpg

但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的农业技术员们,却盯上了冬小麦的“潜力”。“冬小麦能利用冬春雪水,生长期长,产量比春小麦有优势。”秦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协助负责人龙维丽拿着厚厚一叠资料算起了账,“关键是选对品种、用对技术。”

团队走遍周边农业科研院所,筛选出兰天42号、济麦22号等3个耐寒抗旱品种。去年9月20日,趁着土壤墒情正好,技术员们带着农户开沟、播种、铺滴灌带,每一步都卡着技术标准来。

“播深3厘米,行距保持15厘米,这样既能抗冻,又能保证分蘖。”龙维丽蹲在地里向周边农户介绍调整播种的参数。

从“看天收”到“智慧管”:科技托举丰收梦

冬去春来,麦苗的每一步生长都揪着大家的心。

去年12月,一场强降温袭来,最低气温跌破零下15℃。龙维丽和同事们连夜赶到田间,启动应急保温措施,给麦田覆盖秸秆,打开滴灌系统补灌防冻水。“那几天几乎没合眼,每隔两小时就测一次地温,就怕麦苗冻坏了。”

微信图片_2025-08-22_153911_154.jpg

开春后,降水少,保墒成了重头戏。团队用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调配化肥比例,通过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施用。

“以前施肥凭感觉,现在手机上能看数据,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一清二楚。”龙维丽指着田埂上的智能监测设备说,“这玩意儿比老把式靠谱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夏时节,试验田的冬小麦齐刷刷返青,拔节期的麦苗能没过脚踝;灌浆期里,饱满的麦穗压弯了麦秆。

“你看这分蘖,一株能发5个穗,比春小麦多了近一半。”秦川现代农业产业园试验田冬小麦技术负责人张军拾拨开麦丛,数着穗头给大家看,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微信图片_2025-08-22_153913_830.jpg

从“试验田”到“致富路”:寒旱农业有了新样本

秋收时节,收割机在金色的麦浪里穿梭,谷仓里的麦粒堆成了小山。经测算,试种的冬小麦平均亩产超过800斤,最高的济麦22亩产达832斤,远超春小麦的产量。更让人惊喜的是,检测报告显示,这些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都达到国标一等粉标准,是实打实的强筋麦。

“收购价比普通春小麦每斤高两毛多,这20亩试验田,光这一项就能多赚3000多元!”张军拾算起收入账,乐得合不拢嘴。周边农户纷纷来打听种植技术,“明年我们也想种冬小麦,跟着技术员学本事!”

冬小麦试种成功不仅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为新区粮食安全加了道“保险”,更标志着新区在优化种植结构、破解寒旱农业瓶颈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来源: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