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夯实监测基础 护航农业生态安全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建设要求,为全面落实2025年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崇信县严格遵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环节采样标准作业程序技术规范》要求,系统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全流程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溯源、污染防治方案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助力实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能力建设与规范宣贯
组织技术骨干参加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推广总站主办的2025年度农业生态监测技术线上培训,重点研习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空间点位布设规范、多源数据采集标准、样品制备流程、流转与交接程序及监测系统填报规范等核心内容,确保技术人员全面掌握现行国家标准、应用场景及操作流程,精准把握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全流程质量控制要点,有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二、任务接收与前置审核
建立技术人员自审、项目组审核、单位主管审核的三级审核机制,对省级部门下达的监测任务开展全要素核查,重点对监测区域范围、采样频次要求、质量控制标准等核心要素进行确认,通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同步编制采样计划,确保监测工作规范、有序、高效推进,全面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三、技术筹备与物资保障
组建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技术骨干为组员的专业采样团队,成员涵盖农学、土壤学、生态环境学等专业领域,具备野外调查经验,完成GPS等高精度定位设备、便携式手提秤、木铲、不锈钢剪刀、棕色磨口瓶、混样板、样品标签、现场记录表等采样物资准备,整合收集到的正射影像图等空间数据,登录采样数据录入系统,明确数据格式、精度要求及校验规则,为现场数据采集与后期分析处理奠定基础。
四、现场踏勘与点位核查
采样小组依据《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实施方案》开展现场勘踏,对国控监测点位进行三维坐标校核。通过实地调查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核查耕地类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作物种植制度等基础信息,建立点位信息档案。同步开展周边农田生态系统本底调查,详细记录作物品种、种植密度、灌溉方式等生产信息,系统排查当季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为后续采样方案优化、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下一步,崇信县将以此次前期工作成果为基石,从三方面深化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例行监测效能:一是优化采样方案。依据现场踏勘数据,结合农作物生长周期与农时规律,细化采样时间节点、采样深度及样品数量,确保采样方案科学合理。二是严控数据质量。规范样品采集、封装、流转全流程,采用双人核对、影像留痕等方式,积极与专业监测单位建立快速对接机制,规范运输,确保样品数据源头可溯、数据可控、运输过程稳定。三是推动成果落地。与专业监测单位协同分析数据,依据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和理化性质短板,为精准治污、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护航农业生态安全,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