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强化废旧农膜回收 夯实农业生产“耕”基
随着春耕季节的到来,农用地膜的使用进入了高峰期。然而,农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一直是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安定区积极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多举措促进废旧农膜回收,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助力绿色春耕。
严把农膜质量源头关,筑牢绿色生产“第一道防线”
安定区从生产端入手,强化农膜质量监管,依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推广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60万亩,从源头减少易破碎、难回收的超薄地膜流入市场。同时,农业部门结合农资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防不合格地膜产品流入市场。
织密回收网络体系,打通“应收尽收”最后一公里
按照“村有站所、镇有网点、区有企业”的三级回收模式,构建闭环体系。全区现有2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20个乡镇回收网点、200多个村级堆积场所,推行“以旧换新”、公益性岗位捡拾和专职捡拾队伍等措施,农户按1方30-40元的价格交售废膜,或者1-2方旧膜兑换10公斤新膜,有效降低回收成本,确保废旧农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收和处理。
多元宣传引导,激发全民参与“生态自觉”
通过宣传车赶大集、发放宣传资料、乡镇微政务等“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推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逐步形成“谁购买、谁使用、谁回收”的闭环管理制度。
强化项目引领,打造政策资金“强引擎”
将残膜回收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挂钩,推广0.015㎜加厚高强度地膜按每亩30元标准补助,对回收网点和加工企业落实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形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链,带动农户就业、企业增收,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此外,安定区还加强了对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庄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确保废旧农膜得到彻底清理。
下一步,安定区将继续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络和机制建设,推动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安定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将会更加美好,绿色春耕将成为常态。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