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粮田”变“良田” 夯实现代化农业“耕”基
随着敦煌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粮田”正逐渐转变为高效、高产的“良田”。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农田的增量、农业的增效,还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障了粮食安全。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到1500公斤/亩,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棉花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50公斤/亩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市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促进了农田增效。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4年全市流转土地面积9.58万亩。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为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450元/亩,增长到现在的800元/亩,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提升了农业生产。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棉花、玉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市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筑牢了生态屏障。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敦煌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沙漠绿洲生态安全屏障。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