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多点发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陇西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工作目标,狠抓“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任务落实,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扛牢政治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稳面积。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聚焦“三保一提”目标(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阶段制定粮食生产计划,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2万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提单产。深入实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引种试验等为重点,采取要素集聚、技术集成、保障集成的方式,指导乡(镇)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202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4.62万吨。建良田。整流域、整山系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规模经营”建管用一体化发展模式,2024年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1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3万亩。抓整治。依托“农事直通”APP等平台,精准落实“六个一批”(发动群众复垦复种整治一批、动员亲朋邻里代耕代种一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整治一批、农业生产托管整治一批、农田项目建设治理一批、村集体经济组织兜底整治一批)整治要求,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清零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排查整治撂荒地1863.02亩。
精准监测帮扶,全面筑牢返贫防线。抓实监测排查。坚持把全覆盖、广角度动态监测作为首要任务,推广使用“甘肃一键报贫”,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体系,及时将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实现了提前预警、快速响应、及时纳入、全面帮扶的工作闭环。2024年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90户924人。分类精准帮扶。立足发展产业强根基、稳定就业促增收、兜底保障守底线、扶志扶智提动力、社会帮扶固成果,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全县“三类”监测对象户均至少落实2项帮扶措施,做到了政策措施全覆盖,“三类”监测对象享受就业帮扶措施达到75.3%,享受综合性保障措施户达到76.4%。稳定消除风险。严格落实“七不消”要求,按照“农户提、村级评、乡镇审、行业核、县级查”的方式,建立县、乡、村三级风险消除快速响应机制,定期评估帮扶效果,对风险消除稳定性较弱的进行“回头帮”,实现上下联动、逐级核查、精准消除,2024年底全县“三类”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为70.8%。数据赋能增效。探索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统筹整合多部门10大类32项78个具体指标180万条电子数据,分村建立各类到户到人政策落实数据库,创新开发了“电子数据自动填报打印”小程序,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利用,将原来乡村干部走村入户手动纸质填写的15.1万次减少到可自动生成电脑打印的3.6万次,基层干部工作量减少76.2%。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种”药。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以打造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为目标,创新推广“三分田”工程(即每户当年育苗0.3亩,第二年所产种苗可种植2亩药材),辐射带动全县建成中药材药源基地53.38万亩,种植标准化率达81.32%,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收益占群众收入的45%以上。扩群增量“养”畜。坚持“稳定猪禽、做大牛羊、做强龙头、做精加工”的思路,2024年打造养殖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7个,建成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30万只蛋鸡养殖场2个、牛羊规模养殖场36个,畜禽饲养量超400万头(只),全县牛羊良种化覆盖率均达到82%。稳增扩繁“育”薯。以“定西宽粉”品牌打造为抓手,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和推广示范,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4.07万亩。建成定西宽粉产业园,培育“定西宽粉”生产加工企业、工厂和小作坊26家,全县“定西宽粉”系列产品销售实体店达到11家,实现马铃薯加工产值1.8亿元。绿色高效“兴”菜。坚持“六强”(强布局、强科技、强园区、强龙头、强服务、强营销)联动发力,推动“六化”(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融合并进,2024年建成京辉、百誉等产业园4个,蔬菜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产值达9.5亿元。
突出内外兼修,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引领绘就乡村发展“新蓝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发展类村庄规划142个,坚持示范带动抓创建,优先在乡村建设示范片带上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2024年创建认定“和美乡村”12个,形成“抓点突破、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的乡村建设示范片带。集聚资源激发助农增收“新活力”。对村集体所有的闲置房屋、四荒地等集体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通过租赁、联营、合资等方式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企业+基地+群众”“企业+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加工、品牌打造、销售为一体的浆水、酿酒、蛋鸡、香菇等全产业链致富新链条。夯基蓄能扮靓和美乡村“新容颜”。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全面推进自然村组道路硬化、抗震农房改造、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管网改造提升任务。统筹均衡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了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建引领优化乡村治理“新模式”。优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村党组织体系,调整优化网格329个。创新推行“民事直说”和“六小为民服务”模式,全面畅通民意表达、收集、办理渠道。创建“黄芪法庭”等“中药材特色法庭”。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