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九大措施”扎实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甘肃省2024年“保护农业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网络征文、摄影、短视频大赛参赛作品
甘谷,甘之如饴、虚怀若谷,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建县已有2710多年,是全省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农业大县。地处甘肃陇东南,96.97万亩耕地,90%属于黄土高原山旱地,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全部采用全膜覆盖栽培,全县每年地膜覆盖面积35万亩以上,使用量达3000余吨。
近年来,甘谷县认真学习贯彻《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和广大群众为捡拾主体,村集体、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回收网点为纽带,企业为转化核心”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市场化运营体系。以循环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从源头防控入手,强化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建立灵活有序的地膜回收利用市场体系。2023年现有规范化回收网点22个,回收资源化利用加工厂1处,年回收废旧农膜2830吨,回收处置率达84.48%。主要措施是: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靠实各方责任。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镇长为成员的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农膜使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监督管理等工作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具体工作。县政府将废旧农膜回收成效列入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源污染治理等季度单项工作监督检查重点内容,紧盯早春顶凌覆膜和秋覆膜等关键时期,及时召开全县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推进会,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压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三方责任,全力保障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利用工作。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提升项目建设质效。废旧农膜回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能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将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强化资金保障措施,为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2023年,针对配套资金缺口较大的实际,县上通过衔接资金实施了旱作玉米项目33050亩、马铃薯新品种引进项目83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10000亩,由县上统一招标采购加厚高强度地膜,全面完成了4万亩试点项目任务。2024年,县上积极争取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5万亩,补贴资金750万元,用于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有效提升了废旧农膜回收能力水平。
三是建立包抓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由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技中心全体干部包抓全县15个乡镇和22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按照“谁包抓、谁负责、谁协调、谁推进”的原则,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指导包抓乡镇、村、回收网点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小商品兑换”等工作。同时,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废旧农膜回收和加工情况,检查回收加工台帐,对个别回收网点锁门、台账不实等问题记录在案,作为年底验收时考核的依据。对下乡督查过程中发现的“白色污染”现象,包抓责任人第一时间联系乡镇、村,进行整改。
四是探索“四个一批”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回收方式。县政府制定印发了《甘谷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负责本乡镇的废旧农膜回收、中转任务,形成了“废旧农膜加工厂+回收网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探索出了“四个一批”工作机制:一是捡拾一批。围绕旱作农业大点、特色农业产业示范点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在新兴镇、磐安镇、六峰镇、安远镇、礼辛镇等重点乡镇的重点区域和“三边一部”,即铁路边、公路边、河道边以及城乡结合部,广泛动员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各方力量,定期开展陇海铁路沿线及渭河沿线废旧农膜捡拾集中整治活动,每年捡拾回收量达1000余吨;二是“以旧换新”一批。对实施的旱作农业项目区发放的地膜,采用一边发放新地膜,一边回收废旧地膜的方式,具体按照1:5(折纯)的兑换比例开展“以旧换新”,即领取1公斤新地膜,上缴5公斤以上废旧地膜(折纯)。同时,以项目村为单位设立临时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兑换点,由村委负责具体的兑换工作,全县“以旧换新”回收废旧农膜达600吨以上;三是小商品兑换一批。依托奖补项目和回收网点自行购买洗衣液、洗衣粉、卫生纸、水桶、餐巾纸等生活用品,按废旧农膜折纯量每公斤1元兑换等额小商品。各回收网点、村级临时回收点小商品兑换回收400余吨;四是收购一批。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根据市场行情,按照废旧农膜折纯量每公斤0.5--1元回收废旧农膜,主要以渭河川道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周边区域蔬菜种植的废旧棚膜为主,年回收废旧棚膜和废旧地膜800吨以上。“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在全县的推广,有效提高了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工作任务的高效落实。
五是依托项目建设,不断健全回收体系。近年来,甘谷县利用省、市各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在大像山镇艾家村、谢家湾乡勿步岘村、古坡镇上店子村、西坪镇柴家湾村、新兴镇西王家、大庄镇大庄村等村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点8个,并配备了相关的制度及回收设备。在谢家湾乡顺辉家庭农场、磐安俊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专业化回收网点,在安远镇北河湾、谢家湾乡瑞丰等废旧农膜回收点分别进行回收厂房及围栏建设、场地硬化,悬挂标示标牌,设立回收台账等,形成正常运转的回收机制,有效提高了回收点的回收能力。 2023年,甘谷县紧紧抓住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机遇,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争取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一个,总投资1亿元,项目立足甘谷县面源污染治理特征,因地制宜新建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一处,废旧农膜回收站15个。在天水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废旧农膜加工厂,建设废旧农膜堆放车间、污水处理沉淀池、破碎清洗造粒车间、造粒料库房、地磅房、低压配电房等车间;购置撕碎机、强力清洗机、榨水机等设备。15个乡镇回收站将按照“十有”标准建设,每个回收站建设废旧地膜堆积棚和业务用房,配备地磅、拖拉机、抓机、自卸三轮车等设备车辆。乡镇回收站由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严格落实废旧农膜回收属地管理责任,指定村集体合作社进行建设并承担后期的运营维护,负责本乡镇的废旧农膜回收和中转任务,同时要求全县405个行政村自行设立村级废旧农膜回收点,每年农业农村局的地膜发放将进行统筹,按照乡镇办点和废旧农膜回收考核指标系数,对乡镇和村进行奖补,项目完工后,甘谷将有东西两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厂,15个乡镇回收站,22个专业化回收网点,405个村级回收点,甘谷将进一步完善“废旧农膜加工厂+乡镇回收站+回收网点”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做到废旧农膜回收全域覆盖,废旧农膜回收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创新做好基础,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算好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
六是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探索废旧农膜综合防控新思路、新途径。近年来,甘谷先后建设废旧地膜残留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区,地膜辣椒高效环保地膜的应用示范,在新兴镇康家滩村建立高效环保地膜应用示范点一个,示范面积105亩。以谢家湾乡顺辉家庭农场为核心,进行地膜机械回收技术示范,开展一次性揭膜技术示范,示范面积780亩以上。在新兴镇雒家村、甘谷县金山镇金种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甘谷县秀金山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甘谷县礼辛镇鸿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示范面积达1200亩,作物主要为早春地膜马铃薯、玉米,同时在早春地膜马铃薯开展了试验。为了探索落实地膜回收镇村两级属地管理责任,2023年在大像山镇马务沟村、大石镇中庄村、西坪镇柴家湾村、大庄镇小庄村等13个村开展了废旧农膜回收治理集中示范,一系列试验示范为今后我县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推广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探索废旧地膜综合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七是掌握全县农田地膜残留状况,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掌握全县农田地膜残留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加强地膜残留监管、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2023年甘谷县地膜残留监测点主要布设在北部山区双垄沟播玉米、全膜覆土穴播小麦连片种植区域,其中:北部山区12个点位,川道区2个点位,南部山区1个点位,覆盖玉米种植的点位12个,马铃薯2个,小麦1个。根据地块面积大小和形状,采用梅花点法和蛇形线法,每个点位取五个平行样方,每个样方距离为15 m左右,按照GPS定位并作记录,固定1m2测框, 0-30cm取样。将土层样品过10目筛网筛去土壤,捡出肉眼可见残留地膜,放入塑料自封袋,并在自封袋内外都放置样品标签,残留地膜全部收集完后,将土壤回填恢复农田原貌,并做好样方标记,避免年度间采样样方的重复。
监测本区域地膜残量总体情况,并与往年残留情况进行比较。参照《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定》(GB/T 25413—2010)农田耕作层内地膜残留量限值应不大于75kg·hm−2标准,,评估本区域地膜残留水平,针对地膜残留较大的监测点,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减轻残留的工作措施。
八是开展农用薄膜监管执法,强化源头防控。结合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检查,全面做好农膜全链条监管工作,加强农膜联合执法监管,促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采取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以农膜经销门店、加厚高强度地膜覆膜乡镇、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以及地膜生产企业为重点,督查地膜经销门店、地膜生产企业和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网点、覆膜示范点。一是高度重视农膜残留污染防治工作。充分认识农膜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持续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省、市有关部署要求,紧盯任务目标,深化思想认识,扛牢工作责任,以抓好农膜全链条监管为突破口,切实将农膜残留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沟通衔接,健全农业农村、工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督促指导地膜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主体切实履行回收责任,不断提升全县农膜全链条监管整体水平;三是持续扎实开展农膜联合监管“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建立农膜全链条监管工作机制,县农业执法大队成立了农膜专项检查小组,组织骨干力量,在春秋覆膜集中期,以地膜生产企业、销售门店、用膜大户、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等为重点,对全县范围内生产、销售的超薄、劣质农膜、不达标地膜生产、销售和使用情况以及焚烧掩埋废旧农膜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严禁非标地膜出厂、入市、下田,持续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九是利用各方平台,营造农业环境保护良好氛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宣传普及农业法律法规和安全消费知识、全面增强社会群众法律意识、广泛凝聚基层力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县农业农村局通过全国助残日活动、农业农村领域普法宣传、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科普宣传周活动及大像山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采取电视、广播、网络、印发宣传单、赶科技大集、刷写墙体标语、办培训班、展板宣传和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和《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营造氛围、凝聚合力,引导和规范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科学使用地膜、积极回收,有效发挥地膜使用者回收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组织回收加工厂及回收点、商贩及农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废旧地膜 “以旧换新”、“废旧地膜兑换小商品”宣传工作,教育、引导、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中来。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讲解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普及农村可再生能源相关知识,解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措施,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农业环保意识。近年来,印制发放宣传条例10000余册、手提袋1000余个、宣传资料20000余份。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