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山:大棚撑起钢骨架 托举产业助腾飞
——武山县依托钢架大棚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春耕生产如火如荼。武山大地繁忙一片,菜种播于川道,薄膜覆上山脊,最吸引眼球的却是阳光下成片成片反射着银光的钢架大棚,横竖成行、错落有致;若到深秋,覆上棚膜,高空俯视,更有“银河落渭川”的别样景致。钢架大棚是武山县的独特风景,是武山蔬菜产业发展的设施根基,更是提高武山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
优化布局撑起武山设施农业发展的“骨架”
合理布局是产业发展的骨架。武山县设施蔬菜钢架大棚建设工作坚持集中连片和突出重点并列,紧密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全县“一区五片两带”蔬菜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区域特色、环境条件、农民意愿等因素,划定重点区域,突出示范带动创亮点,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武山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024年,武山县以城关镇、洛门镇、山丹镇、鸳鸯镇、马力镇、高楼镇、滩歌镇为重点,通过“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群众填空补齐建设钢架大棚,或新规划建设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一乡一品”“连乡成片”“连片成带”的发展格局。全县计划新改建钢架大棚4500亩,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个(千亩示范基地2个,500亩示范基地2个,300亩示范基地4个,其他示范基地2个)。截至目前,新建设施蔬菜钢架大棚1350亩。
创新机制凝聚武山设施农业发展的“血肉”
工作落实是产业发展的血肉。武山县坚持设施改造和机制创新并举,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武山设施农业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
强宣传,加大示范引领。为了提高钢架大棚的推广效率,武山县把加大宣传工作当作促进钢架大棚建设的重要推手,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广泛宣传总结钢架大棚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充分反映已建钢架大棚取得的成效,定期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观摩交流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通过算账对比等形式让广大农户认识建设钢架大棚对于提升自己经济效益的好处,从而把建设钢架大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强培训,加速技术推广。县级技术部门选派1—2名技术干部包抓1个乡镇,对设施蔬菜钢架大棚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技术指导服务,配合镇村两级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讲解和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实地指导等方式,指导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承租农户落实技术要求,规范建设钢架大棚,同时加强生产经营技术指导,确保大棚建成后尽快取得收益。
强督查,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工作调度,各乡镇按要求向县级主管部门报送建设进度,主管部门汇总后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领导阅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不定期对全县钢架大棚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按照全县“三亮”工作要求,在年初对钢架大棚建设情况亮一次目标,在年中对钢架大棚建设情况亮一次进度,在年终对钢架大棚建设情况亮一次成果。
强公示,严格资金管理。严格落实公示公告制度,从村级申请、乡镇审核、县级批复到实施、验收全过程按要求进行公示公告,确保群众知情权,广泛接受监督。实施中的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招投标和资金拨付程序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对建设中产生的固定资产,建立健全台账,资产使用和收益情况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开,确保设施蔬菜钢架大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协同共进塑造武山设施农业发展的“灵魂”
成果惠民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武山县坚持村级发展和农户增收并重,通过村集体经济带动,形成村有固定资产收益、户有富民产业增收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入股分红、承包经营、委托管理、统一销售等多种利益链接机制,为武山设施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循环发展基础。
集体经济增“源头活水”。预建的钢架大棚需确权至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协议方式,搭建到有需求的农户或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地块中,农户或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每年按照财政投入资金的3%—5%(农户3%,合作社5%)的标准向村集体交纳钢架大棚使用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联农带农用“精准滴灌”。村集体制定钢架大棚收益分配方案,其中的 6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40%用于带动本村至少 10 户监测对象和脱贫户增收。联农带农情况由各乡镇汇总后上报县主管部门。
后续管护需“一清二白”。钢架大棚建设完成后,村集体要及时和农户或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签订使用协议,建立钢架大棚固定资产台账和使用收益台账,每年向村民进行公示,确保钢架大棚建设真实惠民。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