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农业生产托管“托”实粮食安全生产新思路
今年以来,灵台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托管和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撬动作用,鼓励和扶持农机服务组织聚集群、补短板、强弱项,在小麦、玉米粮食生产“耕、种、防、收”单环节、多环节或全程托管中全力保障和服务全县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玉米循环化发展行动,完成小麦、玉米农业生产机防托管服务6.24万亩次,机耕托管服务5.22万亩次,玉米机收托管服务3.12万亩,小麦全程托管服务0.605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5亩次, 兑付资金320万元,资金兑付率100%。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决策优先。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项目实施的基础,紧盯北部塬区20万亩粮食生产示范带,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一优四化”工程,制定《灵台县2023年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有关乡镇政府和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县农业经营服务中心、县农技推广中心、县农业项目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灵台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设立办公室,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和项目验收小组,确定了包乡抓点人员,蹲点指导,狠抓落实,形成了农业农村、财政、农机等部门密切协作,项目实施乡镇、村积极配合,服务主体全力投入的多方联动工作局面。
从优遴选主体,提升服务能力。为了确保托管服务项目顺利实施,采取农机合作社和植保企业自主申报、乡镇推荐、县级专家评审、门户网站公示等环节,在全县65个经营主体中遴选33个社会化服务主体(其中:农机合作社28个,植保企业5个)。在承接主体遴选中,重点对经营主体的农机数量、驾驶员能力、经营主体运营情况、守信情况等方面进行考量,同时,侧重满足相关前置条件(拖拉机120马力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参加项目机具必须购买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必须使用GPS或北斗智能检测仪,提供终端数据;无人植保机必须取得民用航空飞行许可证),真正让实力较强、服务质量高、群众认可度高、有情怀的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切实提高了项目实施的质量。
立足县情实际,优化服务模式。聚焦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推出了小麦“耕—防”和玉米“耕—防—收”重点环节半托管服务。根据不同农户劳动力情况、种植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提供“菜单式”多环节托管、“点单式”单环节托管和“保姆式”全托管服务模式,农户可根据生产实际自由选择服务菜单,有效解决了资本、产业、土地、劳力等要素的对接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产业化联合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趟出了适合该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生产托管服务的路子,如:灵台县威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耕、种、防、收、烘、贮、销”环节开展全产业链式托管服务,灵台县宋永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植保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单环节托管模式,填补了科学精准统防统治的空白。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和撬动作用,达到了“农户外出打电话、耕种收防有人管,还能享受补助款”的效果。
突出示范引领,农机农艺融合。在今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上良镇荣旺村、星火蔡家塬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在“耕、种、防、收”环节开展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深入实施以优选主栽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适度规模化为主的“一优四化”工程,两处各建办示范点1000亩。在今年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中,邵寨镇三坡和东郭、西屯穆村和南头、什字瓦咀和郭老庄等六个乡镇19个村充分发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作用,由村集体股份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组织区域内的种植大户、小农户以及部分种植合作社,采取“村股份合作社+服务主体+合作社+农户”的全程托管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主体优势,大力推广应用深耕灭茬、秸秆还田、宽幅匀播、绿色防控、机收减损等农机农艺技术,建办小麦示范点7处6045亩,有力促进了小麦播种面积的落实,真正达到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健全机制保障,强化项目监管。在项目日常监管上,县、乡、村、户联合日常监管和县农机化服务中心专人项目平台监管相结合,采取GPS或北斗智能监测仪实时检测,共安装检测仪121台(套),对于作业不合格面积和重复作业面积予以剔除,确保了作业质量;在托管服务作业补助标准方式上,采取“先服务后补贴”的支持方式,补助资金专项用于补助服务组织;项目完成后,根据托管服务合同、服务确认单、作业检测面积,对项目所在乡村开展联合验收,采取现场检查、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和电话询问等方式,对服务组织的作业质量、服务价格等开展满意度抽查,尤其对检测到的周边的县外面积采取人工核查,凡发现弄虚作假、服务质量不达标、农民投诉较多的服务组织,在当年扣减一定比例的补助资金,并在下一年取消项目实施资格,一系列的监管手段,确保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在项目资金兑付上,采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