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 2019年耕地休耕试点工作总结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年平均气温6.3℃,常年降雨量400mm,无霜期141天,现有总耕地面积172万亩,其中山旱地158万亩,主要种植作物以马铃薯、玉米为主。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试点任务下达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实施力度,使休耕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情况
(一)休耕面积全面完成。2019年,省上下达我区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任务5万亩,其中4万亩为耕地休耕试点工作的第三年实施,新增面积1万亩,安排在我区石泉、青岚(新增1000亩)、葛家岔、称钩、巉口、鲁家沟、白碌(新增3000亩)、石峡湾(新增3000亩)、新集(新增3000亩)9个乡镇实施,实施对象为3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落实面积5.0737万亩。
(二)休耕协议按时签订。实施耕地休耕的乡镇行政村与参加试点的新型经营主体已全部完成休耕协议的签订,共签订休耕协议37份;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也全部完成,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394份。
(三)休耕面积核实上报。今年区上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对新增1万亩休耕地块的四至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原有的4万亩休耕的地块信息核查和调整。通过核查和调整,进一步夯实了面积,共完成面积50737亩。
(四)耕地质量监测有序开展。为做好耕地休耕试点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根据我区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耕地质量、土壤环境、管理水平、行政区划等因素,在休耕试点区域平均1000亩耕地设立一个固定监测点,共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51个(新增10个),对照监测点51个(新增10个),每个监测点面积3亩左右。2019年完成监测点土样采集112个(年初新增10个,年末102个)。休耕监测土样由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局兰州矿产勘查院中心实验室检测。通过开展定位监测,全面掌握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科学评价耕地休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提出用养结合和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为完善耕地休耕制度,扩大休耕实施范围,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成效
(一)以试点工作为平台创新工作思路。为了有序推进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我区按照耕地休耕与马铃薯产业(农业特色产业)提升相结合、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状大相结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把耕地休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点工程、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为民富民的形象工程,重点对全区主导产业马铃薯种植区连作多年的地块,兼顾弃耕地、撂荒地,开展休耕作业,以提升耕地质量。
(二)以试点工作为平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与耕地基本收益不减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技术服务,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耕地休耕工作落实,提高休耕试点效果,我们确定了定西瑞源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施对象。实施休耕试点的经营主体500亩有一套耕作机械,包括配套动力、播种机、旋耕机、翻转犁、杀秧机等实施休耕试点的机械设备,土地流转年限要求至2025年,项目完成后种植作物必须与主导产业相吻合,创新试点机制,保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以试点工作为平台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引入第三方测绘核查机构。为了进一步夯实了休耕面积,我们引入了第三方测绘核查机构对所有地块信息及播种、翻压、耙耱保墒三阶段休耕面积进行核查,验收合格后形成报告,然后拨付休耕资金。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在休耕工作的每个农时阶段(播种、翻压、耙耱),由第三方测绘核查机构对各主体休耕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并且区政府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耕试点工作督促检查,重点检查任务和资金落实情况。对未落实休耕任务或没有完成工作的主体及时收回补助,实行动态管理。三是规范资金管理。定定区耕地休耕试点工作每亩补贴资金500元/亩,补助资金分为实物补助和现金补助两部分。实物补助分为绿肥种子和有机肥。现金补助分播种、翻压、耙耱保墒三阶段,由第三方测绘核查机构对各主体休耕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出具报告后分阶段统一拨付,实物补助资金根据招标结果直接拨付中标企业。
(三)以试点工作为平台创新耕地休耕模式。在休耕模式方面,采用地力综合培肥与种植绿肥作物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按照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翻压还田→深翻晒垡→旋耕保墒→翌年再种绿肥的流程,分年度进行休耕。第一年以种植箭舌豌豆为主,搭配种植毛苕子;第二年以种植毛苕子为主,搭配种植箭舌豌豆;第三年两种绿肥进行混作,逐步形成培肥地力与种植绿肥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休耕模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进资源、生态协调发展。通过休耕后茬口衔接、技术集成、机具配套实现技术模式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休耕模式。
(四)以试点工作为平台提升耕地质量。根据对2017年-2018年采集土样样品的化验分析,实施休耕后pH分别降低了0.02、0.03;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0.55g/kg、1.36g/kg;速效钾增加了5.3 mg/kg、4.2 mg/kg;缓效钾增加了29.3 mg/kg、23.5 mg/kg;全氮增加了0.04g/kg、0.08g/kg;有效磷增加了2.19 mg/kg、0.61 mg/kg。三年休耕种植绿肥作物,既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地力水平、涵养水分和保护耕作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又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生态得到治理修复,实现“调节土壤环境、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大目标,农药化肥双减少,产能效率双提高,品质效益双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五)以试点工作为平台提升主导产业。安定区的主导产业为马铃薯和玉米,近几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多年的连作和重茬,导致耕地地力下降、农产品品质不高,通过开展耕地休耕不仅调节土壤环境、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休耕土地流转年限要求至2025年,项目完成后种植作物必须与主导产业相吻合,从而做到土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为马铃薯和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粮食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同时可以提高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从而满足更加多元化的粮食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六)以试点工作为平台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机制。推进以遥感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精准利用土地确权数据,开展遥感动态监测,建立识别准确、服务高效的“天空地”数字农业监测管理系统。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区上成立了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参与的休耕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农业农村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负责休耕地面积的落实及休耕主体的监管,并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2名业务人员专门负责休耕试点规划落实、统计上报和图表制作,确保试点任务落实。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为有序推进我区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及时制定了《定西市安定区2019年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并以区政府的名义上报省农业农村厅。三是工作安排部署。休耕任务下达后,区政府及时组织召开协调会议,根据全区生态分区,确定试点乡镇和主体,召开耕地休耕试点工作会议和业务培训会,对耕地休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并对休耕每个关键农时阶段进行了具体要求和培训。
(二)细化工作目标,落实试点任务。休耕试点任务下达后,各有关实施乡镇立即启动试点工作,确保春播前把休耕任务分解到村社和农户,确定好试点地块实施主体和技术模式。休耕地按要求落实到土地确权现状图上,不得与退耕还林还草地块重合。试点乡镇根据实施方案,组织所在行政村与参加试点的经营主体签订休耕协议,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试点地块三年不变。
(三)重视指导服务,提高休耕质量。一是成立专家指导组。成立休耕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我们成立了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研究员赵贵宾同志任组长,甘肃农业大学干旱生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柴强同志任副组长,省市区技术专家和农技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二是发布技术意见。休耕试点工作启动后,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了绿肥种植技术规程,印发给相关乡镇和休耕主体。并在关键农时阶段发布技术意见进行指导。三是技术培训观摩。为了推进休耕试点工作,在休耕每个关键农时阶段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和技术培训,并在绿肥翻压时进行现场观摩。
(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稳步推进。区政府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开展督促检查,重点检查任务和资金落实情况。重点加强土地利用情况动态监测,对未落实休耕任务的主体,要及时收回补助。建立区统筹、乡监管、村落实的休耕监督机制,建立档案、精准试点。试点任务要及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农业部门要科学布点,按照每1000亩一个监测点的要求,春播前秋耕后分两次定期监测评价试点前后耕地地力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建立数据库,做好数据积累和分析工作。
(五)开展观摩交流,宣传工作成效。宣传部门对各乡镇休耕试点进展情况、成功做法及时进行了宣传报道,区农业部门着力对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落实绿肥标准化种植技术和土壤培肥技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休耕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引导广大乡村干部、农民关注支持试点工作。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方式,宣传休耕的积极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休耕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工作,2019年安定区已是第三年实施,虽然三年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在实施中还是存在补贴资金偏小、示范点规模偏大、休耕时间偏长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补贴力度。安定区耕地休耕试点工作每亩补贴资金500元/亩,农民种植马铃薯正常年景亩收入在1200元左右,除人工(5个人工/亩,80元/人工),化肥、农药和种子等物资(350元/亩),亩纯收入在450元左右,而休耕补贴资金亩纯收入在100元以内,虽然通过休耕,解放了劳动力,示范区的化肥和农药等物资减少,调节了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得到提升、肥力明显好转,改良土壤生态,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后劲,但是农民对当前收益和潜在收益的差别造成认识上的差距,所以适当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适度控制示范点规模。安定区总耕地面积172万亩,其中山旱地158万亩,境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农户居住相对集中,试点要求每个示范点规模在1000亩以上,承担试点任务的地块3年不变,地块相对集中连片。但是连片程度太高与农民的种植计划造成冲突,不利于轮作倒茬。因此将示范点规模控制500亩左右,有利于推进耕地休耕试点工作。
三是休耕与轮作相结合。安定区作为北方一季耕作区,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制,而耕地休耕试点的要求连续3年时间,休耕时间偏长,三年内农民仅靠休耕补贴,土地没有产出,不利于农民积极性调动。如果把休耕3年调整到休耕1年轮作2-3年或休耕2年轮作3-5年,将耕地休耕与作物轮作结合起来,以达到培肥地力保蓄水分的目的,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是休耕与产业培育相结合。安定区的主导产业为马铃薯,近几年的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多年的连作和重茬,导致耕地地力下降、农产品品质不高,而休耕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提高土地生产率,利于抑制土壤进一步恶化,降解污染,提高粮食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整优化土壤碳氮比,优化土壤结构,增强耕地保水、保肥和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能力。并且在三年休耕期内土地没有施用化肥,所以休耕后种植马铃薯和小杂粮,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公害或绿色品牌。因此休耕与产业培育相结合,对安定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