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近年来,武威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盯年度目标任务,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补齐全市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2019年以来,武威市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121.3万亩,其中:2019-2021年74.3万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累计完成投资约9.6亿元,2019-2020年44.3万亩已完成市县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2022年47万亩建设任务已建成38.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81.5%,年底可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发挥效益。
机构改革以来的三年多,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最大、任务完成最好、质量效益最明显的时期,开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局面,为“十四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全市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耕地质量逐年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生产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0%,化肥使用量减少30%,亩均节水40%以上,节省人工50%以上,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安全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亩均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不高。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困难,筹措资金难度较大,无法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仅靠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项目建设投入不足、顾此失彼、标准不高。加之大部分项目区实施高效节水滴灌工程,投资标准不高,导致农田建设措施相对单一,与灌溉与排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二)耕地碎片化严重,实施难度较大。武威市人均耕地小,且农户的承包地分散,且历年来多部门实施项目,机构改革后对项目集中统一管理,不得重复建设,导致项目实施碎片化,难以达到项目区“2011年以来不重复建设和单个项目建设规模不低于3000亩”的要求,导致确定项目区比较困难。一些村基本农田比例较高,无一般农田或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加之林地、草地和河道保护等要求,导致蓄水池选址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建设。未实施的地块除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外,还存在边缘化、田块细碎化严重等问题,连片开发、统一建设的难度增大。
(三)镇村重视不够,推进困难重重。各项目镇存在申报争取积极性高,组织实施主动性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村镇未能理顺与项目主管部门、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出现群众要求增加、变更、调整建设措施、内容、地点等情况时,镇村未能第一时间配合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导致群众不理解、不配合项目建设,出现人为阻碍项目建设情况,不同程度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困难。
(四)群众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不够。原有的承包责任制及群众多年来形成的“小农”思想给项目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制约。群众更关注自家承包地生产条件的改善,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重视不够,有时甚至出现恶意阻挠施工的现象,为项目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广、任务重,但每年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能同时满足所有村民的建设需求,导致实际工作中部分村民对我们的工作存在误解。
(五)管护责任缺位,建成管护困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后,均遵循“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所有工程移交项目镇政府,镇政府与项目村签订管护协议,落实具体管护责任。受到管护经费短缺、无专业施工人员等客观因素制约,项目村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对建后设施的维护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权责不清,建后管护疲软乏力,致使已建工程无法长久发挥效益。
(六)技术力量缺乏,影响项目管理。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一由农业农村部门实施,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统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各县区设立项目管理中心(站)负责本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因只移交了工作职能,但相关技术人员未划转,现有工作人员均为管理岗干部,缺乏水利、自然资源、规划设计等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导致项目日常管理较为被动,不能充分履行工作职责,不能达到项目规范管理要求。
(七)部门参与不够,协调存在困难。个别项目镇、部门(单位)没有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到一定高度来认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通讯、供电、交通、水务、自然资源等单位支持不够到位的问题,例如2021年凉州区二期项目穿越公路、铁路花费240万项目资金,2021年民勤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输水管道下穿北线高速花费95.42万元;因部门协调时间长、态度不明确,导致高坝、和平等镇蓄水池位置迟迟不能确定,影响了建设进度。
(八)渠系改造缓慢,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市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以地表水、地下水混合灌溉为主,由于浇灌面积大,地下水灌溉设施很难满足短时间内集中浇灌地块的要求,原有斗渠、农渠等地表水灌溉设施仍需继续使用。但是部分灌水渠道,建设初期因资金问题,只对支渠进行了配套衬砌,对斗渠、农渠未做防渗处理,现仍为土渠,渗漏量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渠系配套差,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意见建议
随着国家对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十四五”期间国家对高标准农田的扶持力度将会持续加大,抓住这一机遇,不仅可以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可以全面带动现代农业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积极汇报争取,加大项目资金配套。一方面积极向上汇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全市人口基数、耕地面积、财政收支等情况,加大项目资金配套力度,提高亩均投入标准。另一方面用足用好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充分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县(区)级财政配套等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形成“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集中更多财力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挖掘新增耕地潜力,实现资源换资金,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将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反哺用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二)加强项目管理,合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严格依规选址,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群众建设积极性高、整体稳步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和规模;二是科学合理设计,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方面开展建设,初步设计相关图件要严格与“三调”数据套合;三是规范项目审批,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项目评审,按时完成审批;四是严把工程质量,严防偷工减料、半拉子工程、设施不配套、不达标、不能用等问题,努力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符合农民意愿的合格工程;五是规范项目组织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示制,各责任单位和参建单位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好、用好、管好,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程度。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群众全程参与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项目入库时,向拟定项目区群众告知项目的具体范围、性质和实施时间;勘察设计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规划方案要尽量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征求意见时,相关部门应组织群众代表参与方案讨论完善,充分吸纳合理化建议,对不合理的意见建议,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四)强化制度管理,健全完善管护机制。根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落实农田基础设施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督促项目县区将项目建后管护纳入县(区)镇村三级的日常工作,县(区)级财政安排项目年度管护预算,落实一定的管护资金,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验收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做到奖优罚劣。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工作条例,对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追究查处;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充实专业人员。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过程,在工程推进及质量管理上不能完全依赖监理单位,需要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来参与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建议从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选调一批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补充到农业开发项目服务中心,组成专业队伍组织项目实施和管理;同时,技术骨干要做好工作经验的“传帮带”,鼓励年轻同志在一线历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适应岗位需要,为专业人员的更新换代充实好后备力量。
(六)靠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工作职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是全市的重大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农业农村部门一家的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制定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乡镇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紧迫性,科学安排工序,点对点调度推进,确保当年任务、当年建成。发改、财政等部门应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资金争取力度,按照中央和省市项目建设储备情况,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适度提高亩均投资标准,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实办好。自然资源、水务、林草、文旅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对接,积极协调办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及蓄水池用地审批手续,特别是自然资源部门要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充分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蓄水池建设用地布局,以村为单位留有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区域,确保今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交通、工信、电力等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全力配合农业农村部门为高标准农田办理输水管道过路、过桥,蓄水池占用长输管道、高压通讯线路的问题。
(七)加大末级渠系建设,提升灌溉设施条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重点加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及建筑物的成套、高效、耐久及标准化改造,加大末级渠系衬砌,提高渠系衬砌率,配套分级测控一体化智能量水设施等,打通现代化灌区“最后一公里”。积极衔接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统筹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到县衔接资金等,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十四五”期间,将末级渠系纳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扶持范围,陆续对全市斗、农、毛渠实施衬砌改造,完善渠道设施设备,全面提升农田灌溉设施条件,提高渠道利用率,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