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成效斐然
金昌市辖一县一区12个乡(镇)139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全市耕地面积168.5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马铃薯、蔬菜等覆膜作物面积65万亩左右,年覆膜量4000吨左右。近年来,金昌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宣传、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从2015年的78.2%提高到了2019年的82.2%,“白色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行政推动,严格督查考核。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原则,市、县(区)、乡镇层层成立专门机构,有力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废旧农膜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政办发〔2015〕69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补助奖励办法》(金政办发〔2015〕70号)《关于禁产禁销禁用超薄地膜的通知》(金政办发〔2016〕68号)《关于加强当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自2016年以来,市级财政每年列支3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农田保洁员工资,着力发挥政府主导和行政推动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办法,定期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年底进行考核测评,切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回收不达标、“白色污染”问题突出区域进行公开曝光、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并进行跟踪督查;对废旧农膜清理不力的土地流转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不予扶持,不予考虑评定各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对各级示范合作社连续两年废旧农膜回收不达标的,取消示范社称号,促使各经营主体落实废旧农膜回收责任,常态化开展清理工作。
(二)广泛宣传动员、强化环保意识。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报纸”等多位一体的媒体宣传平台,采取播放专题片、发送公众信息、印发明白纸、悬挂横幅、召开培训会等方式,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白色污染”危害性进行深入宣传,引导广大农户、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国营农场、涉农企业等树立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废旧农膜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了废旧农膜回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深入宣传贯彻《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推广使用厚度0.01mm以上的高标准环保地膜。宣传贯彻市政府《关于禁产禁销禁用超薄地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废旧农膜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补助奖励办法》,推动高标准加厚环保地膜的普及应用,同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农膜回收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是通过制作专题节目、投放公益广告、深度采访报道等方式,总结宣传县区的好做法、好技术、好经验,相互交流借鉴,推动废旧农膜回收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并形成“废旧农膜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是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共识。
(三)靠实工作责任,强化源头防控。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同安排、同部署、同发力。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市农业农村等部门定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新型环保加厚地膜、降解地膜、“无纺布”替代技术、适时揭膜技术、一膜两年用技术以及不覆膜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废旧地膜捡拾回收机具,提高回收效率。县、区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对生产流通领域地膜产品贯标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使用不达标地膜产品行为,坚决杜绝不达标地膜进入市场,确保进入市场的地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各乡镇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包村领导具体抓,村社干部包区域、包地块、包路段的责任制,将责任靠实到人,与各行政村、经营主体、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回收网点等签定目标责任书和包片回收协议,在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同时,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地膜,防止地膜超龄使用,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
(四)创新机制模式,健全回收体系。一是建立了“以旧换新”“专业化回收”“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的回收利用机制。通过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创建项目及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保项目,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全面使用新型标准环保地膜。2017-2019年,中央财政共下达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专项资金1715万元,累计争取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保项目资金263万元,市级投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经费140万元,撬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招标采购高标准地膜1302.88吨,按照不小于5:1(拆纯)的兑换比例开展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工作,推动了全市高标准地膜的全面应用。二是建立健全了回收加工网络体系。按照“收集有网点、加工有企业、收购有专人”的工作思路,针对废旧地膜回收价格低、农村固定回收点少、群众捡拾地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扶持建设“十有”标准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6个,实现了覆膜区域回收网点全覆盖;培育扶持新恒泰井盖公司、鑫基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庆源丰高效节水公司等废旧农膜加工企业5家,年处理加工能力达到6000多吨,有力带动了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三是建立了农田保洁员制度。市级财政每年拿出35万元,在全市8个重点乡(镇)的75个重点行政村每村配备3名农田保洁员,巡回指导、督促各社和广大农户及时清理各自承包地田间地头的废旧农膜,负责捡拾清理残留在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公共区域的废旧农膜。四是探索建立了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督促乡(镇)与土地流转企业、种植大户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每亩交纳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30元-50元,当季作物收获后经验收废旧农膜回收达标的退还保证金,强化制度约束,督促企业和种植大户履行废旧农膜回收主体责任,发挥主力军作用,做到了废旧农膜应收尽收。
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等问题,金川区古城村构建了“农田综合节水+地膜综合利用+种植间作套作”的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使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加厚地膜使用率达到95%以上,产量平均增加6%左右。2016年,该模式入选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散户群众对田间废旧农膜的捡拾意识较强,但回收利用意识较差,往往存在“有兑换政策或回收价格较高时,群众会积极回收并交售;没有相关优惠政策或是收购价格较低时,群众回收积极性不高。规模化经营主体由于存在“土地不是自己的”等思想,废旧农膜回收意识较差。
二是回收成本高难度大。由于覆膜作物种类较多,比如玉米、辣椒等高茬口作物地块残膜不便于机械捡拾,人工回收难度大,回收率低。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种植规模大,每亩废旧农膜的回收成本在30-40元之间,企业负担重,回收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捡拾地膜收益与务工收益差距大,群众回收废旧农膜积极性不高。
三是机械化回收率低。目前,市场上缺乏成熟的、与各类覆膜作物相匹配的废旧农膜回收机械,一些性能较好的进口机械,由于价格昂贵,企业引进负担重,推广应用率不高。
四是企业加工成本高效益低。目前,以废旧农膜为原料加工的产品仅限于井盖、滴灌带、塑料管和垃圾袋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强化废旧农膜回收责任。进一步认清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挑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紧紧抓住废旧农膜回收的重要“窗口期”,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切实把地膜回收使用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是加强监督,切实做好农膜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市场监管,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打击通过网购、物流配送环节流入当地的非标地膜;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抗旱性强、地膜依赖度低的作物品种及生物可降解地膜、“无纺布”替代技术,减少地膜使用量;推广应用新型环保加厚地膜、一膜两年用技术、适时揭膜等技术,确保废旧农膜源头可回收性。
三是多措并举,着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废旧农膜回收专项整治活动,消除回收死角和盲区。严格督促农膜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重点对国营农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制种企业等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回收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适度提升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度,重点扶持规模较大、运行良好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龙头企业,落实企业应收尽收回收责任。积极探索“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断扩大“保证金”制度覆盖面,继续推行农田保洁员制度,确保全市农田保洁员数量不减,薪酬有保障。
四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条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企业及广大农民对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加大面向基层的宣传力度,开展农膜回收利用技术措施、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农民规范使用加厚地膜,积极参与地膜回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总结宣传县区开展农膜回收利用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典型模式和示范样板,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