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三夏”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
为切实做好小麦减损收获、小麦收获后复种等三夏机械化 生产工作,高效开展应急抢收抢烘作业,强化大面积单产提升 机械化支撑,确保夏粮丰收到手,夯实秋粮丰收基础。根据农 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2025年“三夏”小麦、玉米、大豆生 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甘肃省“三 夏”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供各地参考。
一、确保小麦减损收获
“减损就是增产”,减少小麦机收环节损耗是增加粮食产 量的重要措施。应从选择适宜收获期、选择适用机具、调整良 好作业状态、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收获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一)选择适宜的收获期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此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该时期小麦主要特征为:蜡熟末期植株变黄,仅叶 鞘茎部略带绿色,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内含物呈蜡 状,含水率20%-25%;完熟初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 本色,含水率在20%以下。
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安排收 获作业顺序,适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如急需复种下茬作物, 或收获易落粒品种,或出现折秆、折穗、穗上发芽等情况,应 适当提前收获时间。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如遇大范围长时间 降雨,应在雨前集中力量抢时收获,必要时可充分利用夜间作 业,及时将小麦收获归仓。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小麦收获作业一般选用全喂入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根据 下茬复种需要可配置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为下茬作物复种提 供免耕作业条件。为提高收获作业质量,降低损失率,宜选择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不能 选用作业质量不达标的老旧农业机械。应根据地块大小、小麦 产量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的喂入量。
(三)机具调整与调试
1.检查与保养
作业季节开始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联合收割机进 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作业性能正常。经重新安装、 保养或修理后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应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做好试 运转,应逐项检查行走、转向、制动、灯光、割台、输送、脱 粒、清选、卸粮等机构的运转、传动、操作、间隙等情况,确 认有无异常响声和三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检查各操
纵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离合器、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适当;发动机机油、冷却液是否适量;仪表板各指示是否正常;轮胎气压是否正常;传动链、张紧轮是否松动或损伤,运动是否灵活可靠;重要部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割台、机架等部件有 无变形等。应检查和调整各传动皮带的张紧度,防止作业时皮带打滑。应备足备齐田间作业常用工具、零配件、易损零配件 及油料等,以便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
2.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
拨禾轮线速度一般为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的1.1-1.2倍; 拨禾轮弹齿或压板作用一般在小麦高度的2/3处;如作物植株 密度大或者倒伏时,应适当前移,以增强扶禾能力。调整后, 应从驾驶室观察,以拨禾轮不翻草、割台不堆积麦秆为宜。
3.调整脱粒清选等工作部件
在保证破碎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提高脱粒滚筒 的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正确调整入口与出口间 隙之比(一般为4:1)等措施,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 在保证含杂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减小风扇风量、调 大筛子的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等,减少清选损失。
4.试收
大面积正式作业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收,作 业长度一般30m 左右。应根据作物、田块等条件确定适宜作业
速度,及时检查损失、破碎、含杂、留茬高度等情况,直至达 到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小麦品种、成熟度、干湿程度、田块 条件有变化时,应重新调试机具并试收。试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倾听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
(四)减损收获作业
1.选择适宜的作业路线
小麦收获作业一般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 转、梭形收获三种作业方式;必要时,可提前开出作业道。作 业前,应提前查看地块,对地块中的沟渠、田埂、通道等予以 平整,并将水井、坟头、电杆拉线、树桩等不明显障碍进行标记,据此合理规划路线,科学避让。
2.科学规范驾驶操作
作业时,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行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 转弯时,应停止作业,将割台升起,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不能边收获边转弯,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 压倒未收获小麦,造成漏收损失。应注意地头、边角和障碍物附近作物收获情况,做到应收尽收,减少损失。
3.合理控制作业速度
应根据联合收割机自身喂入量、小麦产量、自然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并确定适宜的作业档位。 当小麦稠密、植株大、产量高、早晚及雨后植株湿度大时,应
降低作业速度。作业时,一般先低速收获,然后逐步提高至正 常作业速度;严禁使用行走挡位进行收获作业;低速行驶作业 时(包括收获作业开始前1分钟、结束后2分钟),应尽量保 持发动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转,不能降低发动机转速。
4.调整适宜作业幅宽
作业时,可通过调整作业速度和幅宽实时控制喂入量,使 机具在额定负荷下工作,降低夹带损失,避免发生堵塞故障; 应注意幅宽衔接,避免相邻两个作业带之间出现漏收损失。作 业幅宽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保证喂入均匀。如小麦产量过 高、湿度过大或留茬高度过低,以最低档速度作业仍超载时, 应适当减小作业幅宽, 一般作业幅宽减少到80%时即可满足要 求。
5.收获作业监测
谷物联合收割机可装配收获作业监测终端,作业时动态监测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参数,并根据相关参数和终端提 示,及时调整作业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尽力降低损失 率、含杂率、破碎率等,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
(五)特殊作业场景
1.收获倒伏小麦
收获倒伏小麦时,应适当增加风量,调好风向和孔筛开度, 避免糠中裹粮;应通过降低作业速度等方式减少喂入量,防止
堵塞;割台底板应轻触地面,割刀距地面高度视倒伏情况调整, 一般低于10cm。倒伏严重时,应采取逆倒伏方向收获,拨禾 弹齿后倾15-30度,拨禾轮适当前移,必要时可安装专用的扶 禾 器 。
2.收获过熟小麦
收获过熟小麦时,应在早晨或傍晚茎秆韧性较大时作业; 应适当调低拨禾轮转速,防止拨禾轮板碰撞麦穗造成掉粒损 失;应降低作业速度,并适当减小清选筛开度。
3.收获过湿小麦
当发生降雨来不及收获小麦时, 一般应在雨后及时排水晒 田,待小麦籽粒含水率降低和土壤坚实后再进行收获作业,避 免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发生陷机或破坏耕层土壤结构; 如遇到连阴雨天气,小麦面临倒伏、发霉、生芽等风险,为挽 回损失开展抢收,应尽可能采用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 时应降低行进速度,减少喂入量,避免急进、急退,做到匀速作业;转弯调头应缓慢,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转弯调头;应及 时卸粮,尽量减轻整机重量;如遇机具打滑、下陷、倾斜等情 况,应及时停车处理。
4.收获稀矮秆小麦
今年部分地区小麦生长期偏旱,个别小麦植株≤50cm、亩 穗数≤30万穗、不饱满籽粒比例增大。收获稀矮秆小麦时,
应将割台高度降低至8cm 左右,防止漏割;将拨禾轮高度调整 至弹齿作用在植株高度的2/3处,并适当后移拨禾轮,减小拨 禾轮与割台距离。根据机收损失情况,可适当调小滚筒与凹板 间隙,增强脱粒能力;可适当降低清选风扇风力,避免籽粒随 杂质排出。
(六)作业质量要求
采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获作业时,作业质量宜 达到以下要求:总损失率≤1.2%,破碎率≤1.0%,含杂率≤ 2.0%;留茬高度应满足当地农艺要求;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漏 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
二、抓好小麦应急烘干
小麦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不超过20%,采用自然通风 晾晒方式即可达到13%安全贮藏含水率要求。如遇连阴雨天气, 导致小麦籽粒含水率过高,应及时开展应急烘干,确保小麦不 发霉、不变质,减少灾害损失。
( 一)技术路线
小麦应急烘干,宜采用不落地及时干燥方式,即小麦收获 后,不在地上堆放,直接清选,尽快烘干;如条件不具备,在 等待应急烘干时,应及时做好通风晾晒,避免堆积发热、发酵 霉变;必要时,可堆积存放并采用风机等设备及时通风散热。 烘干时,一般采用常规烘干法,即直接将湿小麦烘干至安全贮
藏含水率;如有大量过湿小麦待烘,为提高烘干效率、避免小 麦变质,可采用分段烘干法,即将湿小麦烘干至临时存储适宜 含水率(一般为20%左右),待所有过湿小麦集中处理完成后, 再将小麦烘干至安全贮藏含水率。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常规天气条件下,小麦机械化烘干作业需求不大, 一般兼 用玉米或其他作物烘干机,如循环式烘干机、连续式烘干机、 平床式烘干机、移动式烘干机等。连续式烘干机干燥工艺为: 预热 → 干燥 →缓苏 →冷却;循环式烘干机干燥工艺为:多次干 燥 →缓苏 →冷却。移动式烘干机无用地指标要求,无配套设施 建设周期,可短时间内提升烘干能力,应根据需求提前储备; 在遇大范围长时间降雨时,应根据需求缺口尽快补足烘干能 力,按需完成湿粮抢烘任务。
(三)烘干作业
小麦烘干前,应进行清选,含杂率不应大于2%,不应有 长茎秆、麻袋绳、聚乙烯膜、土、石块等异物。同一批烘干的小麦水分差不应大于3个百分点,含水率差异大的小麦宜分别 进行烘干;当小麦水分差大于3个百分点,应进行自然风循环 干燥,水分差适宜时再开始烘干;当小麦水分差大于3个百分 点且小麦含水率大于28%时,应边进湿小麦边通自然风循环干 燥,水分差适宜且含水率不大于28%时开始通热风烘干;当小
麦含水率超过30%时,装载量应小于额定量的80%,避免发生 堵塞和崩仓毁机;连续开展烘干机作业时,应安排专业人员值 守,及时检查供热源使用等作业状态,确保烘干作业正常进行。
(四)作业质量要求
小麦烘干作业质量应符合 GB/T 21016-2023《小麦烘干技 术规范》标准要求:破碎率≤0.3%;干燥不均匀度:循环式干 燥机≤1.0%,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1.0%;5%<降 水幅度≤10%时,≤1.5%;降水幅度>10%时,≤2.0%。烘干后 色泽、气味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无焦糊,容重不低于干燥 前。
三、及时开展麦收后机械化复种
陇南和陇东等具备复种条件的地区,应根据小麦收获时机 和土壤墒情,在油菜、小麦收获后及时做好大豆、糜子、荞麦、 玉米、马铃薯和蔬菜等作物复种工作,及时做好秸秆离田和整 地,合理安排茬口,为抢时抢墒播种创造条件。要因作物、因 环节科学制定复种机械化方案,保证机械化复种质量,重点从 选择适用机具、配套良种良法、作业状态调整、机手操作技能 提升等方面入手,提升播种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增产潜力 转化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