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入选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通报的典型经验
甘肃省秦安县积极推广“一键报贫”模式着力提升监测帮扶实效
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基础性工作。秦安县用好用活“甘肃一键报贫”系统,有效打通群众申报监测对象“绿色通道”,有力解决人口流动性大、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孤岛”等引发的突发困难群体纳入不及时难题,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面对面”宣传政策,着力提升知晓率。根据国家和甘肃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制定监测对象申报和帮扶政策“明白纸”,面向所有农村人口全覆盖发放12.26万份,利用微信、广播等持续宣传,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农户,宣讲“一键报贫”政策、现场演示操作流程,大力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确保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群众能够及时申请,并得到有效帮扶。2023年,秦安县通过“一键报贫”系统收到群众申报1086件,自主申报人数比2022年增加7.5倍。
“点对点”加速办理,着力提升及时性。简化申报流程。“甘肃一键报贫”系统操作简单,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仅填写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四项信息即可完成申报。推动关口前移。县上成立“一键报贫”工作专班,及时梳理汇总申报信息,分类建立台账反馈各镇,督促第一时间入户核查,确保农户申报5日内受理。实地督办预警。由县乡村振兴局、督查小分队全覆盖开展核实,对受理核查即将逾期的现场督办,倒逼工作落实。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跟踪督促15日内纳入;暂时不存在风险的,发放告知书,做好政策解释。2023年,秦安县根据“一键报贫”系统申报,核查纳入监测对象97户473人,占全年新识别监测对象的33.4%。
“一对一”分类帮扶,着力提升精准度。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坚持因户因人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户均落实帮扶措施4项以上。全县财政衔接资金中用于产业发展3.1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27户9125.75万元,落实脱贫劳动力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4.42万人919.96万元,防返贫保险理赔210.18万元。2023年,秦安县新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42户945人,截止2023年底,风险消除率达73.2%。
甘肃省陇南市发展油橄榄特色产业培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摇钱树”
油橄榄是利生态富百姓的好产业,是甘肃的“独一份”特产。近年来,陇南加快推进油橄榄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加强苗木繁育,加快基地建设,强化联农带农,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把油橄榄产业打造成为“产业兴、群众富、生态美”的百亿级产业集群,陇南油橄榄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橄榄绿”成为陇南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104万亩、鲜果产量5.4万吨、综合产值40亿元。
陇南市始终把油橄榄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多举措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牢牢嵌入油橄榄产业链。一是强化激励扶持。每年安排财政衔接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扶持油橄榄产业,2023年全市投入衔接资金4300多万元用于油橄榄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仓储物流、产业路、灌溉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扶持激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承包、租赁、拍卖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面积栽植油橄榄,不断提高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二是发展“订单农业”。推行“企业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交果”的订单农业,通过推广统一提供树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合作机制,大力引导脱贫群众融入油橄榄产业化发展浪潮中,既解决了果农鲜果交售难的问题,又为公司开辟了稳定的鲜果来源,做到有序采摘、均衡上市、按质论价、精深加工。三是坚持龙头带动。以链主企业陇南祥宇油橄榄公司为主体,推动油橄榄企业集群化发展,培育21家油橄榄系列产品龙头公司,建成世界先进水平初榨油生产线27条,日加工能力1500吨。企业与种植代表、普通农户共同组建油橄榄文旅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等模式,有效实现“种植户”与“加工厂”有机结合。四是注重联农带农。在激励扶持、订单种植、龙头带动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资产资金入股、全产业链吸纳就业等方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随着陇南油橄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油橄榄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断释放,惠及以武都区、文县、宕昌县为主的44个乡镇343个行政村40多万人,主产区群众人均油橄榄产业收入已超过4000多元,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甘肃省利用天津山东两省市协作帮扶资源做优做强“甘味”特色品牌
甘肃省把“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作为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携手天津市、山东省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打造“甘味”特色农业产业,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和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一是强化政策设计,让“甘味”品牌强起来。制定《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携手新华社将“甘味”纳入“民族品牌工程”予以推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甘味”品牌建设工作,将“全面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推动“甘味”品牌创意,开展“甘味”品牌商标注册保护工作,定期发布“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成功打造了涵盖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区域性公用品牌。
二是科技赋能,让“甘味”品牌优起来。甘肃省与天津市、山东省等东部协作地区,围绕受援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做强做大“甘味”品牌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共同设立东西部科技协作专项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20年以来,各方共同立项400余项,共同支持经费近1.5亿元,通过“项目+‘双地’科技特派员+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东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实用技术成果在甘肃省入乡转化,建立“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示范基地、研发中心等东西部协作创新平台18个,科技助力甘肃受援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茶叶之村”“百合之乡”“中药材之县”“马铃薯之都”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了甘肃产业发展竞争实力和“甘味”品牌优势,为促进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电商助力,让“甘味”销路广起来。甘肃省组织14个市(州)1000多个品类农特产品入驻在东部重点枢纽城市建成运营的9个省级“甘味”农产品电商展销中心,在京东、中粮集团我买网、中石油和各大金融机构线上商城等线上平台开设19个“甘味”品牌馆,在东部协作市区建立的消费专区、专馆或展销中心组织开展电商直播、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销售“甘味”农产品。同时,支持引导“甘味”农特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入驻天津市、山东省有关电商平台,上线1000多个品类农产品。2023年,天津市和山东省网上消费甘肃省农特产品9.8亿元。
(以上三个典型案例,为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通报的具有代表性、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监督检查处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