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盐碱地治理向“防治并重、农水结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转变
12月9日至10日,第一届西北盐碱地治理论坛在兰州举行,会议围绕盐碱地改良理论、技术、产品与装备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搭建西北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合作平台,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甘肃和国家粮食安全。
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郭世乾作了题为《甘肃盐碱地治理实践》的报告。
甘肃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盆地,属于内陆河流域灌区,封闭的地形使水盐不能正常外泄,加之干旱少雨蒸发大和灌溉水矿化度高,加大了原生盐分上移积累。另外,有些区域灌排不畅、治理不及时等因素,导致盐分聚集产生次生盐碱化。
郭世乾介绍说,多年来,我省非常注重盐碱耕地治理利用,综合利用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探索盐碱耕地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支持我省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行动,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扛牢耕地保护主体责任,采取“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降盐”“适种抗盐”等技术措施,在瓜州、玉门、甘州、临泽、高台、景泰6个县区市探索改良利用盐碱耕地10万亩,并试点开展了耐盐碱油料作物种植示范6000亩,实现了“有盐无害”的目标,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我省的盐碱地治理思路由“以水治土”向“防治并重、农水结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转变。
一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治盐。综合实施田、土、水、路、林等建设内容,完善田间灌溉工程,发挥综合措施在降低土壤盐碱方面的作用,取得良好成效。
二是加强土壤改良培肥。采取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发展膜下滴灌、机械深翻、拉沙盐碱等措施培肥土壤,效果也很明显。
三是积极选育推广耐盐碱作物种植。我省筛选出了一批耐盐碱作物,如油葵、枸杞、蜜瓜、棉花、甜菜等,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郭世乾表示,今后,盐碱地治理利用,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依托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通过采样、化验、分析等技术手段,全面摸清全省盐碱地底数,为“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提供基础。
二是制定盐碱耕地治理利用方案。坚持边调查摸底边治理的原则,以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为重点,制定盐碱耕地治理利用方案。
三是稳步改良盐碱耕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及选择适盐作物种植,推广“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降盐”“适种抗盐”四大技术,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盐碱耕地改良,逐步提升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适度开发盐碱荒(草)地。将盐碱荒(草)地纳入后备耕地资源,在水资源有保障的区域,加大开发力度,逐步将具有利用潜力的盐碱荒(草)地改造为良田。
五是加强品种选育和产品研发。加快研发选育适宜我省特点的耐盐碱作物品种和改良产品,创新改良技术模式及利用途径。
六是培育盐碱地产业。积极在盐碱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助推“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盐碱地+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戈壁特色农业。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