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扶贫搬迁新村的浓浓年味
进入正月,融融的春雪下个不停。从初六这天开始,天水市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记者踏雪访农家,与村民们一起过年,在采写山村年味的同时,也深度感悟了年的变化。山村中那热闹而又丰满的年味,折射出农村在精准扶贫工作后引发的嬗变。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唐家窑村丁家门自然村位于太京镇北部山区,距镇上约10公里,全村共67户278人,耕地面积650亩。该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又是地质灾害隐患村之一,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度极大,群众盼整村易地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为彻底改变该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太京镇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于2015年选址镇政府所在地甸子村,启动了丁家门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受益最大的是我们农民。”村民丁玉堂说,“当年我们住在山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现在脚下全是水泥路。过去村子里那个杂乱,无法形容,人居环境差。小孩子上学,更叫人愁,孩子每天要走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村上找不上媳妇的光棍也很多,给人家多少彩礼,人家都不嫁我们村。现在全村人都在搞劳务输出,日子真的变了样。现在一出门就是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包工程和打工,挣来的钱不比城里人的少。”
在丁家门自然村易地搬迁的谋划启动阶段,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带领一班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结合村庄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前开展宣传动员,通过召开群众代表会、入户进行宣传等多种形式,分别从安置模式选择、新村选址、新村规划建设、后续富民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确定了整村搬迁易地集中安置的模式。
在项目实施阶段,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于2015年9月底启动了项目建设。共建设农宅89套,总建筑面积10484.2平方米。2017年11月进行了抽号分房,搬迁入住群众感觉新房亮堂、住得舒服、交通方便,生产生活条件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家眼里,新生活已经开始,生活有了盼头。
住得舒坦两不愁
从项目谋划到启动实施、工程建设、抽号分房、产业发展,村党支部和党员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广大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扶贫目标。项目的成功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五难”问题,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站在村综合服务中心二楼,89栋白墙青瓦的小二楼映入记者眼帘,清一色的水泥村道、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古色古香的亭子点缀其中,显得格外醒目。
记者随机敲门,50多岁的主人丁文胜正在为一楼的房屋吊顶。“我这辈子从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丁文胜激动地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要为家里打上几套好家具,把新家装修得舒适而温馨。
谈到搬迁,太京镇纪委书记李保怀颇有感触。以前,丁家门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又是地质灾害隐患村之一,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的难度极大,群众盼整村易地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李保怀说,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2015年以来,太京镇以易地搬迁助推精准脱贫为目的,启动了丁家门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居住环境。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很多村民对搬进新房都感到非常高兴。“新房亮堂,住得舒服。”贫困户丁新换一家告别了危房,搬进了新居。“以前一家人蜗居在一间土危房里,人家姑娘根本看不上,现在有了新房,25岁的儿子刚举办完婚礼。”丁新换的笑容里载着美好和幸福。
易地搬迁拔穷根
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雷鸣曾告诉记者,秦州区虽是区的建制,实为县的底子,既非国扶县,又非省扶县,特别是西南片区10乡镇地处林区林缘区和高寒冷凉山区,自然条件艰苦,立地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为了彻底解决这些群众贫困问题,我们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采取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方式,大力实施“3315”工程,即“利用三年时间,投资近30亿元,完成一万户五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记者了解到,秦州区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最大化挖掘政策潜力,最大化发挥资金效益,探索形成了城郊融合型、商贸物流型、产业支撑型、生态旅游型、劳务拉动型、传统保护型等6种模式。
“过去日子真是苦的无法形容,村民在绝望中盼着生活有变化,是易地搬迁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新希望。”村民丁国新说。据记者了解,更大规模的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基本完工,12个行政村1853户8216人将入住,项目总投资达到18.56亿元。
秦州的春节,炊烟里弥散着浓浓的深度年味!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