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一路通途一路歌 ——安定区交通事业四十年发展变迁掠影

2018年12月03日 甘肃三农在线 曹应森

“羊肠小道弯又弯,对面说话听得见,要想见面走半天。”“夏天泥泞春翻浆,晴天一路尘土扬,雨天道路稀泥汤,农用车辆难出门,汽车不愿进村庄。”这是40年前陇中偏远农村群众出行难、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40年改革开放,40年奋斗不辍。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从黄土路、砂砾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屈指可数的国省道到构建高铁、高速、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等交通路网;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每一项巨变无不展示着改革开放40年陇中交通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见证社会的进步和巨大变迁。

更可喜和值得骄傲的是:安定区于2017年被授予全省第二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今年9月7日,又被授予全国第二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誉称号。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安定区委、区政府和交通等相关部门以及全区47万人民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

情系民生筑通途

“站在高山望平川,两眼汪汪路漫漫,道窄路远出行难。”生活在陇中农村大山里的农民朋友多么渴望有一条通向大山的宽阔道路,这样他们出行方便,乘车方便,买卖也方便。

住在安定区内官营镇永峰村宋家沟的黄世全,3年前还住在眼前叫沿蛋山的一个山湾湾里。因条件太艰苦,山湾里原有的四五户黄姓家族叔伯兄弟寻找出路,于30年前就被迫搬迁到条件好的银川、酒泉或内官营镇区居住了。他是这里最后一个搬下山的农户,搬下来什么都变了,种田地块平了,闲了还能就近到200米远的砖瓦场打工了。

年少的黄世全和小伙伴们每天站在陡山梁上观光景,眼望山下定西通临洮黑油油的柏油路,远望公共汽车和拖拉机来来往往。他们多么渴望能坐上公共汽车走远方,就是坐一下冒着浓烟的拖拉机也心满意足,他们每天望路兴叹,望车兴叹。

“那个时候通向山下的羊肠小道连架子车都不能走,到山下购买日用品只能步行到20多里远的内官营镇上去,来回走一次需要大半天,太远太累了。苦就苦在没路走。”黄世全讲述着关于路的故事。

黄世全二娘远嫁到40里外的临洮县漫屲乡一个偏僻农村,1977年的腊月二十四日,黄世全二娘带着孩子给娘家送年货,一路长途跋涉,爬上陡峭的沿蛋山半山时,孩子因山路难行双腿打颤而丢下了身背的2个冬储大甘蓝菜和几个旱萝卜,眼睁睁地望着蔬菜滚下山,摔得粉碎,二娘怪怨着道路,斥责着孩子,而孩子眼望着滚落的蔬菜一个劲地哭泣。

谈及行路的艰辛,居住在欧康E区的黄阿姨总是苦不堪言。20年前,她曾居住在安定区符家川镇秦家岔偏僻农村,每天行走在羊肠小道上,搬运全凭人背肩挑,用她的话说那真是太艰苦,简直是“出蛮力”“挣死人”。

“用水很紧张,全庄人排着队挑水,大多数人往往半夜里去抢水,黑咕隆咚的只好手提‘马灯’来照亮,步行在难走的弯曲小道上。”她用双手比划着崎岖不平的狭窄小道。一次挑水时因天太黑,黄阿姨因心里慌张紧张摔了个跟头,两个装满水的木制水桶摔下了沟底,水倒了个精光,水桶也摔破了,她也因腿子骨折而住进了医院。

“现在啊,从定西城坐上小车不上1小时就能到农村老家里,走的不是柏油路,就是硬化的水泥路,不粘土,舒服得很,美得很。”“老家变化真大,实现了梯田化,机械化,电气化,回上一次家,就不想进城去生活了。”黄阿姨一个劲地直夸家乡的快变化,大变化。

“路不通,人受穷”、“要想富,先修路”。在这片蓬勃发展的大地上,安定全区上下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以“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国省道、村社通硬化路”为目标,精心编织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这几年是安定区交通公路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历程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好、农民朋友增收最明显的时段。”交通局局长李文林如是说。

S227定渭安定段、S228线省道改造项目安定段已建好运营,马源路、内高路、内香路提升工程项目已建成使用,全市率先采用PPP模式启动总投资5.18亿元的省道209巉郭公路安定段改建工程路面铺油工程延伸至鲁家沟镇小岔口村,符家川镇罗家岔村铺至大岔社全长6.8公里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它的建设标志着安定境内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将全面推进,开启农村道路建设新篇章。

咬定事业不放松,一路通途一路歌。截止2017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2308.2公里,国道5条264.5公里(高速公路103.6公里),省道2条70公里,县道11条306.82公里,乡道8条149.83公里,村道249条1505.8公里,专用道2条11.2公里。公路密度为63.4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48.1公里。如今,全区306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从“十一五”末的35.3%增加到目前的100%。

汗水浇灌坦途花

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不仅要把路建好、建齐,更要把路管理好、养护好。

该区建立的“县道县养县管、乡道乡养乡管、村道村养村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目前,全区共组建农村公路管养机构20个,其中区级1个、乡镇19个,全区306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管理养护小组。

“向上争取、财政筹资、社会助资”多元化的投入模式有效保障了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十二五”以来,全区共落实资金6284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其中区财政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2000多万元专门保障农村公路养护,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该区坚持公路养护与绿化相结合、与村屯路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文明样板路相结合,全面推进公路标准化养护,保证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有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打造了文明路样板路。如今,人民道路人民管,人民道路人民护,养护公路为人民的观念已经形成。

大路无言铸丰碑

修通一条道路,方便一方百姓。伴随着路的建设,全区后续运营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站点,科学布局农村客运线路,完善布局农村物流体系的“三个布局”建设拉开了序幕。

如今全区先后建成19个乡镇汽车站、45个村级站和302个停靠点;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70条,配备农村客运班车353辆,平均日发班次536个1.18万人次,农村客运网络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达到97%。全区区、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体系已经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的运营格局已经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村社、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全面搭建,“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物流服务已经构筑。全区依托乡镇邮政所、村邮站和“农村淘宝”网点推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递,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服务体系,2017年全区公路客运量达到661万人次,公路货运量达到1247万吨。

昔日羊肠小道跑马难,今朝宽阔平坦纵驰骋。被当地人誉为“青岚高速”的青岚山乡上坪村通西巩驿镇新寺村马家庄子的水泥硬化路,总投资1525万元,全长24.3公里,路面宽4.5m,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解决了沿线及周边4个乡镇8个行政村1万余人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修通一条路,致富一方人。省道S228线提升改造工程的竣工运营连通了马铃薯“产业路”,解决了团结镇唐家堡、小山等10个村40个社近1000户农户马铃薯卖难的制约“瓶颈”。去年路通了,商机来了,团结镇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与位于巉口镇的蓝天“福景堂”联合社建立订单种植协议,带动3个合作社、500户农户订单种植马铃薯6000亩,粗略计算,仅马铃薯一项就给农户户均增收入1800元。

路修到哪里,农村的综合效益就体现在哪里,经济发展就延伸到哪里。道路修好了,香泉盆地、内官盆地、凤翔、符家川、团结等乡镇水川区菜农种植的甘蓝、芹菜就能乘上绿色通道的快车卖上高价钱;道路修宽修好了,全区各乡镇种植的紫花苜蓿、燕麦草、玉米秸秆就能拉运到牧草加工企业,把小草做成大产业,种草养殖鼓起农民钱袋袋,助推全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路通区兴、路通民富、路通区强、路通人和。今天,一条条开放之路,拉近了陇中对外的距离;一条条致富之路,铺就强县富民的希望;一条条幸福之路,承载着陇中人的美好期盼……

伴随着路的变化,村庄悄然发生了变化,村子里的人也跟着变化了,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变了:村民们的鞋,不再常常被泥巴淹没;村民们的路,不再因一场大雨而造成十天半个月无法“出山”;村民们的农产品,不再因道路问题而出不了山、进不了城;村民们的口袋,更富了;脑袋,也更灵了……安定全区干部群众从内心里发出了呐喊,“再也不要用老眼光看安定!”

通途千里任驰骋,大道如磐写新篇。安定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行动,构建大格局、优化大路网、强化大服务、实现大跨越,出境路有效对接,断头路全面打通,联网路连接畅通,全区交通事业发展辉煌灿烂,谱写安定全面小康新乐章。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