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元古堆村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2018年12月03日 甘肃经济日报 俞树红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来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热情地为当地干部村民加油鼓劲。

5年过去了 ,元古堆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如何?11月30日,庆祝甘肃改革开放40周年采访团记者来到这里。86岁的耄耋老党员马岗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元古堆村年底就能实现整村脱贫!”

丰收的农民忙碌着

小雪刚过,陇中山谷积雪尚未融化,洁白的雪把富饶的山头装扮得十分优美,田间的百合杆诉说着元古堆村民的辛劳,圈舍的羊幸福地欢叫着,一个个农民在各自家里忙着收拾黄芪。

闫霞亮正在院子里收拾挖来的黄芪药材,黄芪堆满了院子。他笑嘻嘻地说:“今年黄芪收了3000多斤,一斤一元多也能卖个4000多元,去年投资2万元种植了10亩百合,后年就能开挖,麦子打了2000多斤。”

闫霞亮一家7口人,前几年新建了5间全封闭式砖瓦房,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在龙永春家门口,几名妇女忙着往三马子车上装当归,一位妇女说,他们是临时给龙永春打工的,干一天50元。

“老乡,这是你家中的药材?”记者与龙永春搭话。

“是,从青海收购来的,一斤2.6元。”

据他讲,他每年在收完自家药材后,开车去青海收购药材,做点买卖,一年贩几回药材,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前几年,一到冬季,村里闲逛墙角晒太阳拉家常的人不少,宁可穷得叮当响,也不去外面干活挣点钱。经过帮扶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一户一策扶贫,村民看到有的农民忙乎得赚了钱,自己也不闲逛了,去合作社打工,现在一个个忙自己的事,这变化真大。”驻村干部鲁文霞说。

“一户一策”扶到点子上

扶贫扶到点子上,扶到农民根子上。元古堆村扶贫干部在经过走访分析之后,采取一户一策的扶贫办法,逐个帮扶,打开了扶贫的“症结”,激活了农民致富的热情。

2013年,县里派张卫东去元古堆村当科技技术员,帮助村民养羊。当时帮扶企业甘肃酒钢公司出资帮村民修建了一个集中养殖小区,配套了62个养殖暖棚,扶持农民养羊。

然而,村民却不领情,觉得养羊不挣钱,羊圈一度闲置。张卫东授命后,在县领导的帮助下,借用县农牧局提供的20万元资金,创办了元古堆良种羊繁育专业合作社,当起了“羊倌”,以每年600元的价格,将62座空置羊圈从村民那里租了过来,以每只羊每年600元分红,吸纳289户贫困户将扶贫资金购买良种羊入股自己的合作社。之后,张卫东又贷款购买了不少羊,使羊群数量达到了334只,通过利益把自己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拉着村民一起共同扶贫致富。

他一边养羊,一边在羊圈舍培训村民学养羊技术。农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了养羊队伍里。

如今,村里养羊规模专业户发展到了十几户,存栏量3000多只。

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在元古堆村采访,村里的路面全部水泥硬化,自来水通上了,动力电也拉来了,一片片红顶房子成为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建新介绍,村上100%的危房全部进行了危房改造,最初130套红顶房子是由帮扶企业甘肃酒钢公司和政府给每户帮扶10万元,农户筹集8万元兴建的,之后又陆续建了不少房屋,现在有335户农民翻建了房屋,告别了危房,住上了砖瓦房。

据了解,2012年底,元古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8元,扶贫对象221户1098人,贫困面为57.3%。2017年经过动态调整,新识别建档立卡户47户107人,四年稳定脱贫111户507人。

在元古堆村委会,董建新与驻村干部在统计脱贫资料,写“元古堆村脱贫汇报”。董建新自豪地说:“还有20几天,将有39户92人顺利脱贫,这样全村的贫困面可降至1.77%,实现整村脱贫。”

“预计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85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70元。”董建新胸有成竹地接着补充道。

减贫增效,“三变”改革。一批又一批扶贫产业在元古堆村扎根开花。

甘肃圣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带动115户五保户和一二类低保户养殖良种羊275只,户均分红370多元,397户农户入股66.7万元,户均分红2398元,采取技术、羊只、圈舍等入股的方式使227户农户与良种羊繁育合作社建立了产业发展共同体。

目前,元古堆村已建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劳务输转、光伏产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7大富民产业,构建了以百合、中药材、马铃薯种销为主导的产业的增收链条,引进甘肃圣源中药材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成占地20亩中药材加工小区,与49名贫困农民签订务工协议,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元古堆村形成了集体经济飞跃 “三链”建设强基农户增收富裕,相促进、同发展的新格局,再过二十多天,全村脱贫,村民们为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