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陇原伏“膜”记——我省科学推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调查

2022年05月17日 甘肃经济日报 庄俊康 陈功章

地膜覆盖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2022年,农业农村部安排在全国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通过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降低地膜回收难度,提高资源化利用价值,为推动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开辟新的途径。我省作为全国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基础最好、推广任务最大的省份之一,省农业农村厅紧抓春季生产地膜使用的窗口期,加快构建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促进我省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

粮食稳产的“压舱石”

“高强度地膜保温保墒压草效果好,可促进农作物增产,使用后易于捡拾回收。”临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史登玉说。

今年,临泽县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建立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稳步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

在临泽县平川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地膜统一采购,统一机械化覆膜,在制种玉米上示范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5万亩。

临泽县农技中心主任王舜奇介绍说:“今年我们强调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提升农业科学种植水平,提高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膜的使用,掀起了一场中国农业的“白色革命”。这项技术给中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益。

二十一世纪初,这一技术在甘肃又获得重大突破,被称为旱作农业技术的革命,这项技术就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称为“可控”技术,经受了冬春连旱、夏伏特大干旱和秋旱的严峻考验,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据农业部门测算,通过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覆盖技术栽培,全省玉米平均亩产由32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增产40%;小麦平均亩产由245公斤增加到320公斤,增产30%;马铃薯平均亩产增加30%。

如今,全省旱作农业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用35%的面积贡献了65%的粮食产量,为全省粮食总产量先后跨上1000万吨、1100万吨和1200万吨和1300万吨台阶提供了重要支撑。旱作农业技术早已成为全省抗旱增产、防灾减灾和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法宝”,也成为了甘肃粮食稳产的“压舱石”。

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总站站长唐继荣介绍说,今年,我省按照发展旱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采取县级自愿申报、省级择优遴选的方式,确定在安定等53个覆膜面积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区建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900万亩,必将为今年的粮食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增加强度让科学回收变得简便

凡事有利必有弊。地膜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废旧地膜如何科学使用和利用。

“以前大家都图便宜,认为地膜越薄越好,薄了价钱便宜很多,但是捡拾不起来,手一扯就碎了。”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于堡村村支书于彦龙说。

由于地膜的出售是按斤计价,越薄的地膜对农民来说,成本也就越低,这是造成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地膜越薄,越容易破碎,这给人工捡拾清理或机械回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省农业生态总站副站长李崇霄介绍说,针对普通国标地膜物理指标低、耐候期短、使用后自然老化、回收困难的实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内大型地膜生产企业,成功研制出更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高强度地膜,大幅增加了地膜的可回收性,从源头上降低地膜残留污染的产生。

为了推广高强度地膜,早在2014年,甘肃出台了我国首部关于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去年又研究修订该《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各环节作出规定,形成了从地膜回收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过程控制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走进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声隆隆,全自动化生产线上,白色的、黑色的、黑白相间的各种薄膜从吹膜口喷涌而出,如瀑布般自上而下倾泻,最后在直径10公分左右的纸筒上层层缠绕。不一会儿,一卷10公斤重的地膜就完成生产了。工人们忙着称重、打包,紧张而有序。

“我们生产的地膜远高于国家标准,而且拉伸强度也高,便于回收。”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鑫海拿起一卷地膜一边用力拉扯一边说,地膜越厚、强度越高,越便于回收。

废旧地膜回收和利用主要涉及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三个环节。要想真正实现从“地膜满天飞”到地膜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转变,首先要发挥农户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甘肃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以旧换新”的废旧地膜回收模式。2017年起,依托中央财政创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甘肃在45个重点覆膜县区开展了交旧膜换新膜的“以旧换新”活动,有效带动当地农民自觉使用高标准农膜,主动交售废旧农膜,从源头上减少超薄膜的使用,推动废旧农膜全面回收。

现在,一到春秋农膜回收旺季,全省各地农民自发把地里的农膜捡拾起来交到回收网点,换回新膜。在许多地方,农膜回收时节,前来交旧膜换新膜的农用车排成长龙,成为一道风景。

唐继荣介绍说,去年全省各类作物覆膜面积2883万亩,农膜用量约21.6万吨,回收废旧农膜18万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3.6%,如期完成了“2021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的任务目标,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科学回收利用 旧膜变废为宝

去年,我省回收废旧农膜18万吨,这些废旧农膜去了哪里,走进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废旧农膜回收厂可以看到,回收来的废旧农膜经过碎化、清洗、热熔后直接变成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通过精深加工,生产成下游产品,塑料包装桶、塑料管材、垃圾袋、土工膜等产品。

“废旧农膜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不回收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金鑫海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省发展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废旧农膜综合利用模式。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进行加工生产再生塑料颗粒进行深加工,生产PE管材、塑料容器(如化粪池)、滴灌带等;另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实现废旧农膜“变废为宝”。

在科技研发方面,甘肃省积极探索传统地膜减量替代技术。按照“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以推广高标准易回收地膜、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市场化机制为主的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模式;“另一条腿”是以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高效环保地膜替代、地膜应用适宜性评价等技术应用为主的传统地膜减量使用模式,通过从源头上减少传统地膜的投入量,以避免相应的残留污染问题。同时支持科研院校和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研发残膜捡拾机械替代人工,提高捡拾率,并加快高值化多元化利用开发,把废旧农膜“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助力甘肃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编辑: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