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人物

菜种在田地间 论文写在大地上——记榆中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杨海兴

2019年08月17日 甘肃科技报 武文宣

杨海兴  甘肃榆中县人,现任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主持参与的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奖励28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主持参与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6项。他发明的“环保型反复使用农用覆盖地膜”在2016年获国家实用发明专利,可移动滴灌正在申报专利。近年来,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国蔬菜》《园艺文摘》等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通迅作者1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服务三农先进个人、甘肃省农业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兰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普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在榆中县高墩营甘蓝试验田现场指导、在康源农业分享技术经验、在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指导育苗……这是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海兴的日常工作。榆中县作为我省高原夏菜种植大县,今年48岁的杨海兴感觉自己肩负重任,从来不敢掉以轻心。26年来,杨海兴的足迹遍布榆中的山山水水。

2019年的“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在兰州市科协的组织下,记者前往榆中县采访了农技专家杨海兴。5个小时内,杨海兴前往田间地头、合作社、蔬菜示范点等多处现场指导,记者见证了这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易和艰辛。

服务三农  “田秀才”变身专家

杨海兴是地地道道的榆中人。家乡的苦焦杨海兴自小就看在眼里,刻在心上。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只有读书才有出路。1992年,杨海兴从甘肃平凉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

1998年起,杨海兴任榆中县农技中心蔬菜站站长。主要负责榆中蔬菜生产及技术指导,日光温室建设技术指导、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及试验示范项目。从此,他与农业结缘,这一走,就是26年。在他心中,土地就是自己宽阔的舞台,也是自己人生的坐标。2009年,杨海兴取得甘肃农业大学本科学历,也弥补了自己专业知识欠缺的短板。同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成了一名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专家。 

“这是‘铁蛋子(包心菜)’裂了,主要原因是品种特早熟的问题,这个现象不是病害;这是一种新虫子,可用诱杀的方式防治……”一个个问题被杨海兴现场解答。这是在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的一块田地里,杨海兴对农民进行着一场特殊培训的场景。杨海兴指点着大田生长的蔬菜,向农民现场讲解高商品性、标准化蔬菜种植技术,通过规范种植,提高商品率,让农民有好的收入。

记者看到,杨海兴在讲课过程中将病虫害田间识别调查、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结合在一起,一口气深入浅出地讲了2个多小时。“杨海兴讲课不生搬硬套,通俗易懂,我们都能听明白。”一位张姓种植户说。“有问题,找杨站。有困难,咱不怕。”这是榆中蔬菜好多种植户一致的想法。杨海兴被农民朋友称为“随叫随到”的科技特派员,也成了老百姓的贴心人。

“杨海兴给我们讲的正是我所需要的,这种在田地里参与的培训的形式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在种菜过程中遇到问题都愿意跟他说。”农民钱军民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杨海兴是榆中多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外聘的专家,每年他在省内各地开展蔬菜生产培训及现场指导达80多场次,发放资料2000多份,接待全国蔬菜考察学习团20多次。

近年来,杨海兴和同事坚持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每年都在不同区域开展兰州高原夏菜新品种试验示范,通过引进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有力地更新了兰州高原夏菜品种。经他们引进试验成功的蔬菜新品种就达30多个。他研究成功的蔬菜尾菜还田处理技术、蔬菜育苗移栽、大田遮阳网、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黄板和性诱剂)、可移动大棚、环保地膜等先进技术不仅带动了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还对榆中县蔬菜种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35%,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省依托蔬菜产业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26年来,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杨海兴在从事榆中县蔬菜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农技推广方面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被有关部门聘为省农行服务金融专家、兰州市气象为民专家,还成为中组部第十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兰州市第一批、第二批领军人才,甚至多次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奖。2018年来,杨海兴被任命为甘肃省现代产业瓜菜体系榆中试验站站长,主要负责兰州市、定西市和天祝县的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工作。他所服务指导的 “兰州高原夏菜”种植技术和规模目前已走在全省蔬菜产业的前列。

农技推广  不能让科技服务卡在最后一公里

“每到晚秋时节,榆中县地头青翠葱绿的甘蓝、西兰花、大白菜令人心生喜欢,田间麦草秸秆捂盖的韭黄即将成熟……”杨海兴兴奋地向记者描述丰收的情景。

榆中县作为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着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层次,推行高原夏菜全面升级行动,做大做强“兰州高原夏菜”品牌,使蔬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支柱产业。2003年,榆中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县”,2018年被农业部列为“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 

在蔬菜大县建设工作中,作为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的杨海兴,肩负着全县蔬菜发展的技术指导工作。

“我们根据蔬菜生产发展,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中,紧紧围绕高原夏菜这一富民强县主导产业,突出工作重点,以建立高标准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做到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社有示范田,树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样板,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迅速转化,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杨海兴介绍。

在杨海兴的主导下,无公害蔬菜、冷凉型优质蔬菜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测土配方施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工作在全县有序开展。

冬春时间,杨海兴和同事们经常早出晚归。对全县重点蔬菜和花卉等作物进行了栽培专题讲座,特别强调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原则。根据工作实际,杨海兴他们以“科技入户”为重点,在各个生产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做到“培训不漏户、宣传不漏人”,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指导,做到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通过杨海兴和全县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在全县建立了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45个,重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8个。

如何改变农民传统蔬菜种植方法,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生产外销蔬菜,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多年来,为有效解决蔬菜品种更新和技术改进,杨海兴常年奔走在省、市农业院所。目前,中国农科院、甘肃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都在榆中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和杨海兴合作开展各类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研究。创新发展为榆中县蔬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全县蔬菜快速发展。高原夏菜已成为榆中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榆中县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来,通过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6.7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28.6万亩,总产量98万吨,实现产值14.6亿元。

科普宣传  我们科技工作者从来没有缺席

杨海兴总是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平日里,杨海兴总是闲不下来。从播种、管理,再到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他不是在下乡指导,就是在搞科普宣传。

多年来,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契机,杨海兴经常深入农村乡镇,采用举办农技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有效促进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了有效进行农业科普,在黑板上用粉笔讲解、在土地上用树枝勾画,认真给农民讲解安全用药、化肥的合理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蔬菜的丰产栽培技术等内容,使无公害蔬菜科普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在田间地头,他给蔬菜种植户现场指导,认真地给农民讲解蔬菜栽培技术,从蔬菜病症的识别、防治、施药最佳时机、灌水、施肥等各个环节指导。每年他仅在榆中县就宣传培训30多场次,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发放资料2000多份。此外,杨海兴还编写了《兰州高原夏菜技术手册》等科普读物,对兰州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宣传推广。

夏天不怕炎热,冬天不怕严寒,常常是泥土满身。为了及时解决农民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杨海兴给农民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做到“随叫随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榆中县的各个乡村,受到了群众欢迎。

在工作中,杨海兴不仅积极参与榆中县科普工作,还协助创建科普示范基地。针对榆中县蔬菜当前存在的问题,他先后撰写各种试验、项目实施方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学术论文100余篇。

近年来,杨海兴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近100项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项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榆中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

“群众要脱贫,就得有好产业和过硬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农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杨海兴说。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杨海兴尽力做着属于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精准”扶贫。在新型农民和阳光青年培训工作中,每年都培训青年500人次以上,为榆中农村农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发展成为义务科普员。同时,这批人中也成长起来了不少农技协领办人。

“我们就是用农闲学习技术,让百姓了解农业技术、参与科普并从中致富。我们的农技联合会的微信群上连专家、下接农户,同时也是农业科技部门与农户对接的便捷通道。”榆中县农技联合会理事长李占国说。

“在我们县农技协会联合会建立的大群中,经常有农业种植技术动态、蔬菜新技术、蔬菜产品价格信息和各村病虫害等信息,特别在冻害、雪灾、雹灾等极端天气,都有预警信息和防治办法的发布,提醒农户积极防御……”三角城乡高墩营村农民钱其敬告诉记者。

在榆中县农技协群中,杨海兴是常驻专家,隔三差五都要接受群员的咨询。他笑言:“我不仅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还是一个称职的科普员。科普宣传,我们从来没有缺席,我们一直在路上”。

科技扶贫  从“技术到田”到“地有人种”

七月流火,来到海拔2600米的榆中县马啣山,这里天高云淡,清爽凉快。但见远山近坡的田地里,布满了一片片青青菜畦,一棵棵娃娃菜溢香流翠,一个个花椰菜伸展绿叶。

“这就是兰州高原夏菜中的‘精品蔬菜’,每年8月其他地方不产花椰菜等精细蔬菜时,这里的蔬菜刚好巧打季节差上市。”杨海兴向记者热情“推销”他们的蔬菜。

在榆中县,蔬菜产业已成为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由于蔬菜种植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菜的积极性高涨。

“现在,我们榆中县每年的蔬菜种植面积以2万亩的速度递增,蔬菜种植现已由川西片向川东片及南部二阴地区扩展延伸,榆中县已成甘肃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重点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杨海兴说。

为了全面带动南部二阴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杨海兴和同事们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培训指导,成功打造了以冷凉型蔬菜为代表的精准扶贫攻坚产业,为南部二阴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13以来,杨海兴分别负责马坡乡和新营乡10多个贫困村的冷凉型蔬菜种植技术指导。通过技术扶持,积极落实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措施,切实改变了南部二阴山区主导产业缺失的现状,打造出以冷凉型蔬菜为代表的精准扶贫攻坚产业。

目前,经全县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推广,冷凉型蔬菜种植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脱贫的强力助推器。杨海兴和同事们紧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脱贫村全面启动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迅速凝聚起产业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项目覆盖6个村的2150户贫困户。

在规划到乡、项目到村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精准扶贫产业“面积到户”,确保了产业扶贫效果。

记者从榆中县农技中心了解到,2014年,该县冷凉型蔬菜种植4.4万亩,年产量12.5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900元。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6万亩,户均达5.2亩、人均1.3亩,总产量15.8万吨,总产值2.88亿元,人均蔬菜收入达6600元……

“我们结合生产季节进行全程指导,通过‘技术到田’,筛选引进、试验、示范冷凉型蔬菜新品种,大力推广旱作全膜双垄三沟标准化栽培技术、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先进农机农艺实用技术,不仅有效提高广大贫困户的生产技术水平,还解决了群众的生产问题。通过手把手传授生产技艺,为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杨海兴表示。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