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厅局信息

“定西三宝”蛹化蝶 “产业花”开幸福来

2018年12月29日 定西日报

近年来,有关“定西三宝”的说法广为流传,有人说“定西三宝”是土豆、洋芋、马铃薯,有人说是洋芋、牧草、中药材,还有人说是果蔬、蜂蜜、小杂粮……这种多样性的表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定西人民发扬“三苦精神”,顺应经济规律、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市场规律,以令世人惊叹的韧劲、干劲,坚持不懈治山水、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全力以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马铃薯、中医药、草牧、果蔬等优势主导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电子商务、光伏发电、文化旅游等新兴富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薯都”“中国药都”“中国西部草都”……如今,定西这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拥有了许多亮丽新名片。

马铃薯是定西人过去的救命薯、温饱薯,现在的致富薯、小康薯。

翻开定西的贫困史,草木枯萎、庄稼绝收的一幕幕惨象令人唏嘘。

然而,即便小麦等庄稼颗粒无收,块茎深埋地下的洋芋却总能收个三五筐。直到后来,定西人才明白,干旱苦瘠的定西大地,却是中国最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方。

旧民谣唱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成了八瓣。打下的粮食吃不到头,煮一锅洋芋过年。”

洋芋,这一“疗饥救荒”的“贫地之贮”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定西人。把洋芋当主粮、靠洋芋度饥荒曾是定西人辛酸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定西连续多年遭遇大旱。为了抗旱保收,市上提出了“压夏扩秋”计划,经过几年试验摸索,最终于1996年提出了实施“洋芋工程”的计划,开始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随着产业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后来又提出“打造马铃薯之乡”的思路,2008年正式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的构想。从此,马铃薯产业正式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的新阶段。

20年时光荏苒,20年艰难探索。

20年间,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苦干巧干,创造了深度贫困地区面向市场、扬长避短、产业扶贫的“定西样本”。

20年间,定西跻身于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成为全国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薯制品加工基地,出产的良种、鲜薯和薯制品俏销全国各地,鸽子蛋般大的马铃薯微型种薯还远渡重洋,落户埃及、沙特阿拉伯,在那里“孕育”更多的“子孙后代”。

20年间,随着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马铃薯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形象,化身“颜值”极高的美食。土豆苁蓉三鲜、土豆荷花酥、迷你烤馕、多纳圈等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已“漂洋过海”来到阿联酋等国家老百姓的餐桌上。

“定西马铃薯”因此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荣获“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称号。

目前,全市种植马铃薯30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54%,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0亿粒;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63亿元,人均产业收入159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2%;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加工能力达到79万吨。马铃薯主食生产企业15家、生产线22条,产能已达到13万吨。

在农民眼中,昔日不起眼的“小土豆”现在成了“致富薯”“小康薯”。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590元,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定西市具有代表意义和独特优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定西有2000多年生产和药用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的历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定西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合作。如今,中医药已经成为定西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定西是有名的“千年药乡”,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39种。这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优势。

如何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机遇,将目光投向中药材市场供应,推广扩大中药材种植,将道地药材“小产地”变为“主产区”。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151.88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基地121.4万亩,形成岷县当归、陇西黄(红)芪、渭源党参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优势种植带,陇西、岷县、渭源分别赢得“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殊荣,其中陇西县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随着中药材产量的不断扩大,以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中药材市场等5个专业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为补充,以各乡镇收购网点为延伸、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前后吸引了陇西康美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江能集团岷归综合产业园、渭源九洲通仓储交易市场等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户定西。

“天然药仓”的定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药仓”。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仓储周转量达100万吨;中药材年交易量达30万吨,年交易额180亿元以上。

今年,江能集团又运用“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投资建成了中药材O2O体验中心、智能云仓等项目,有效解决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确定、买卖难、融资难、违约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让普通药农和药商通过网络平台,就将中药材卖向了全国各地。

从种药到储药再到卖药,定西市在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药材精深加工领域,通过深加工提升“含金量”,打造“陇药”品牌。

在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的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工业园、渭源会川工业园和安定区口园等5个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园,先后有奇正藏药、康美药业、神威药业、禾邦制药、千金药业等120多户药企入驻,把中药材变成保健食品、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向全国甚至全球。2017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144亿元,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达169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

今年10月,首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陇西举行,定西以崭新的形象登上对外展示的国家级舞台。

从中药材产地到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定西交出了一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卓越答卷。

2018年3月30日,在定西火车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1200吨优质牧草的“陇草进藏首列货物专列”缓缓启动发往西藏那曲。

专列进藏再一次开启了一个产业的新时代。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定西经济发展已由马铃薯、中药材“两轮驱动”转变为马铃薯、中药材、畜草“三足鼎立”。

党的十八大后,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导,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从地方历史变迁中寻找发展之路。在提出“生态立市”战略的同时,提出了“立草为业,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草牧产业发展思路,后来又响亮地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目标,市上每年筹资1000万元支持草牧产业发展。

几年时间,随着民祥牧草公司开发的裹包青贮饲料远销国内各大牧场,拓开了定西饲草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市场通道,牧草很快形成独立的产业,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几年来,草加工企业、合作社异军突起,全市达到30多家,成为带动效应最好的产业化力量,年精深加工鲜草能力达150万吨以上。这些市场经营主体与伊利、蒙牛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年外销各种饲草产品50多万吨,带动了千家万户的牧草种植,全市规模种草大户猛增至1万户。与此同时,草食畜牧业快速扩张,历史上“绿草青青牛羊壮”的盛景得以重现。2017年底,全市草牧产业总产值达到150多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成为定西产业扶贫的又一大亮点。

与草牧产业相映成辉,林业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经济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五大产业”模式引人注目,年产值达到了20多亿元。同时,全市上下充分利用洮河水资源,在有条件的川水区和城郊区大力发展果蔬产业,逐步形成了洮、渭、漳、龙川河沿岸以城郊川水区为中心的蔬菜种植片带,蔬菜生产在种植季节上基本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地膜菜、秋季复种菜、冬季设施菜相互搭配、周年生产、四季常鲜的生产格局。一个个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已然形成。

与此同时,“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五小”工程、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和新疆转移就业安置八个小微新业态也已在路上……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