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厅局信息

甘谷: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2018年05月10日 甘肃经济日报 缑玉明

按照省市脱贫时序和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甘谷县今年要实现整县脱贫。为此,甘谷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任务,汇聚全县所有资源,倾注一切力量,瞄准最贫困村、最困难群众、最迫切问题,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家门口就业,双手“缝制”幸福生活

4月28日,丁家沟村脱贫车间里欢声笑语,参加培训的工人,个个难掩兴奋之情。这一天,他们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

丁家沟村四面环山,干旱少雨,发展果树种植或搞养殖都受限制,村民主要以种植花椒、洋芋、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增收困难。为了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省社科联驻丁家沟村第一书记康忠芳积极和甘谷腾达劳务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维林联系,商定由乡村两级负责解决场地,腾达劳务职业培训学校采取投资设备、带薪培训、订单生产、统一销售的方式,在村里办个脱贫车间,让不便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上班,稳步实现脱贫。

张军霞是从陕西嫁到丁家沟的媳妇。前几年她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现在两个孩子到上学年龄了,而且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也需要照顾,所以就回到了村里,再也不能出门打工挣钱,扶贫车间的建立让她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了。“前两个月是培训,每天30元,两个月后按件发工资,每月能挣2000多元。”张军霞觉得,在家门口上班,购买原料、产品销售由企业负责,自己只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好生产这一个环节,就可以每月领到工资,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比出去打工强。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甘谷县将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张“王牌”,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轻工纺织、特色种养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到乡镇(村)设立脱贫车间,通过“企业+脱贫车间+农妇”“企业+脱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从“输血式”脱贫到“造血式”脱贫的转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前,除了丁家沟村,还有两个村的脱贫车间已经正式运营,其他村的脱贫车间也正在积极准备中。

技能培训,让群众端上“铁饭碗”

21岁的程全已经是西安一家酒店的掌勺师傅了,每月工资5000元。在村里同龄人中,他的打工收入算是比较高的,工作也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他不仅有技术,而且还有厨师证。

程全是安远镇河湾村人,家里6口人,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为了生活,他和两个姐姐早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程全最早干的是酒店的打荷工,什么活都干,辛苦不说,工资也低,不到3000元。去年6月,因为装修,酒店给员工放假一个月。程全回了趟家,正好赶上世扬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搞厨师培训,而且还是免费的,他马上报了名。认真学习了一个月后,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厨艺,还拿到了厨师证。再回到酒店的时候,因为有证了,老板就让他尝试着配菜、炒菜,结果他都能拿得下。老板立即拍板,让他做炒菜师傅,工资涨了2000元。

掌握一门技术,现在是大多数甘谷务工者的“标配”。今年3月,甘谷县在龙城广场搞了个发车仪式,由甘谷县腾达职业介绍有限责任公司联系介绍的463名务工人员一起坐上赴苏州的大巴,浩浩荡荡前去务工。“这些人基本上都有缝纫、电焊等专业技能,大多数月薪4000多元。”腾达公司经理张维林说。

近年来,甘谷县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培训力度,采取“企业+农户”的培训方式,由政府指定专业培训机构,为群众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培训,将过去政府为群众培训什么,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点菜式培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确保培训“适销对路”。

“企业搞培训更接近市场,参加培训后,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给介绍工作。而且也更接地气,可提供上门服务,培训后也可以很快在家门口就业。”甘谷县世扬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高世扬说。

八里湾乡的村民王昌红,就是培训后在家门口自由就业的。通过精准扶贫培训,王昌红拿到了中式烹调师证,专门在当地做大厨。

“学会烹饪之后,村子周边谁家生娃娃过个出月,哪家修新房子了,红白喜事,做个十来桌子的饭都不是问题。按一桌饭60块钱算下来,收入也不错。”

据了解,通过“企业+农户”的培训方式,甘谷县已累计在15个乡镇60多个村,开展家政、烹饪、缝纫、电商、果园管理等20项培训内容,累计培训贫困户16327人,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产业扶贫,照亮群众的小康之路

农历三月下旬,地处高寒地区的古坡镇沟门村两面的山上绿意盎然,满眼都是希望。看着竹洞子沟已经铺好的黑白相间、整齐排列、一直向里延伸的地膜,张文其老人感觉心里很踏实。这道沟里近500亩地,今年全部种上了架豆王。按照去年的行情,每亩能收入6000元,光这一项就能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沟门村位于甘谷县南部,是离县城最远、海拔最高的村子之一。由于可种植的作物种类比较少,再加上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种植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农户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搞易地搬迁,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路也修好了,政府还引导大家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架豆王等经济作物,但村民习惯了分散种植,凭经验种植,所以基本上还是收成老天定、行情收购商说了算,增收效果不明显。

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在乡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努力下,村上成立了合作社,修建了冷库,引导大家种植架豆王、发展家畜养殖业,一部分村民因此很快脱贫致富了。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都加入进来了。

驻沟门村帮扶干部王海波说,为了把架豆王产业和家畜养殖业打造成主导产业,村上专门邀请了甘谷世扬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老师来到村上,以课堂培训+现场指导的模式,就架豆王种植、田间管理和家畜养殖的知识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全村群众积极性都很高。

与沟门村不同,白家湾乡苟家岘村位于甘谷县南部浅山区,有村民1000余人,耕地1394亩,果园种植面积却达1200多亩。这里产的苹果,色泽鲜亮、口感好、耐储存,市场认可度高。丰产的年景,每亩收入可达7000-8000元,苹果已成当地群众的“铁杆庄稼”。

近年来,甘谷县委、县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出台一系列措施,趟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