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的“生态农业蝶变记”——省政协观摩会见证高寒山地里的产业振兴图景
秋日的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寒风裹着泥土的清香掠过田野,智能温棚里的百合种球长势喜人,当归种植基地里机械采挖正忙,田埂上经销商与种植户的签约声此起彼伏。10月20日,省政协在此举办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现场观摩会暨田头农产品推介会,让这个曾经的边远山村,成为众人瞩目的“生态农业样板”。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零散种植”到“标准示范”,河湾村的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正书写着高寒山地里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观摩点里看“新颜”:科技让老产业焕生机
走进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16、18、26号智能温棚,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杨海兴手持百合小鳞茎介绍:“通过设施智能化快繁技术,百合生长周期从7年缩短到5年,一个1亩的温棚年产小鳞茎可达80万粒,按市场价每粒0.5元算,产值能达40万元!”旁边的当归工厂化育苗棚里,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展示的“脱毒种苗”,有效解决了当归抽薹率高的难题,150万株优质种苗可满足160亩大田种植需求。种植示范户曹生宝介绍:“我家的当归棚,从育苗到采收全按‘六统一’标准来,今年亩产比往年多了近200公斤!”
5号棚的“百合鳞片包埋快繁”技术更让观摩团眼前一亮。种植大户王成贵蹲在棚内,指着培养基里的鳞片解释:“一片鳞片能培育出数十个种球,过去1亩地只能繁种2万粒,现在能翻40倍!”甘肃农业大学赵武云教授点评:“这项技术打破了百合种球依赖进口的瓶颈,是寒旱地区设施农业的‘破题之举’。”
当归绿色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里,机械采挖机正将饱满的当归从土里“连根拔起”。“过去人工挖一亩当归要3个人干一天,现在机械1小时就能搞定,还能减少损伤。”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陆海现场演示机械作业,农技人员随后测产报出数据:“示范户单来华的鲜当归亩产达667公斤(非示范基地亩产300公斤),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绿色优质标准。”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国现场验货并以每公斤20元全面收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当归测产结果显示:传统种苗亩产667.7公斤,抽薹率29.3%;22亩榆中设施当归种苗示范田测产显示,设施繁苗亩产达1000.5公斤,抽薹率仅2.08%。与传统种苗相比,设施繁苗每亩增产332.8公斤,增产率49.8%,同时抽薹率降低27.22个百分点。良种搭配“统一选购良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地膜覆盖、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的“六统一”标准种植的当归实现质优价高,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增产增收实效。
在中药材、百合有机示范基地,榆中县农技中心党支部书记李锦成指着“中百1号”百合试验田介绍:“这片有机种植的百合,全程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虽然亩产略低,但每公斤能卖到60元,是普通百合的3倍。”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处副处长李东玲补充:“有机种植既守护了兴隆山的生态,又为‘甘味’品牌添了底气。”
产业变迁忆“旧貌”:从“靠天收”到“科技种”
谁能想到,如今的“农业样板村”,曾长期困在“产业弱、收成差”的困境里。河湾村地处高寒山地,过去种百合、中药材全靠传统方式:百合种球依赖外购,品质参差不齐,7年生长期里风险重重;当归种苗缺供断供是常事,抽薹率高导致减产;高原夏菜连作障碍严重,农民“守着好地难赚钱”。
“最愁的是没良种、没技术。”王成贵回忆,“以前种当归,要么种苗不够,要么种出来卖不上价,一年忙到头,兜里没剩几个钱。”马坡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过去全乡23个村多是“小散弱”种植模式,产业链短,农产品“好货卖不出好价”,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
转机始于省政协的定点帮扶。在省政协主席庄国泰“产业‘壮体’、建设‘塑形’、文化‘铸魂’”的指示下,河湾村锚定“现代生态农业”方向,整合项目资金,搭建示范园区,从良种繁育、技术集成到机械化作业,一步步破解产业难题。如今,曾经的“老大难”变成了“新亮点”——40座智能温棚拔地而起,3150亩示范片带连成片,百合、中药材、高原夏菜三大产业实现“良种化、绿色化、机械化”。
两年多来,在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旺泽的指导组织下,项目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推进订单销售等方式,联农带农142户。每年春、夏、秋三季组织全乡农民召开现场观摩会,示范户现身说法,专家教授现场讲解,检测化验结果现场公示,经销商现场收购,及时解决农民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让农民亲身感受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机具综合应用的实效,尝到标准化种植的甜头,进一步坚定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转变传统小农观念,积极参与示范片带种植。
下一步谋“新篇”:延链提质再启新程
观摩会的座谈会上,“下一步怎么干”成为热议焦点。榆中县农技中心和马坡乡政府的规划,勾勒出河湾村更清晰的振兴蓝图:在产业规模上,将在羊上、羊下等村打造千亩中药材示范片带、万亩高原夏菜示范片带,扩建100亩现代设施冷棚,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在技术升级上,继续推广“六统一”种植标准,村里的65台农业机械组建成“农机社会化服务队”,提供耕作、采挖服务,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在产业链延伸上,利用平安保险公司15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百合、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实现“清洗、切片、烘干、储存”一体化,让农产品附加值再提升。
“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良种繁育、轮作倒茬、产品加工,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我们还要建科技小院,引进化验检测仪器,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省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垣的建议,让大家对未来更有期待。榆中县马坡乡党委书记祁辉信心满满:“明年我们要实现百合‘南繁北种’、当归种苗自主化繁育,让河湾村的经验能复制、可推广,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从智能温棚到田间地头,从技术推广到产业延伸,河湾村的蜕变,是省政协助力高寒山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作物、每一项技术,都在书写着“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新篇章,也为甘肃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