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试验田”里的康县大豆新图景
八月的康县,云雾似轻纱漫过黛色山峦,山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冽,在起伏的梯田间流转。在大南峪镇花庙村现代农业科技试验基地,500亩大豆苗舒展着油绿的枝叶,田间整齐排列的蓝底标牌上,“郑1307”“陕豆125”等字样格外醒目,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图景——这里正是康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试验田”。
“康县依托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推广种植优质高产大豆5000亩,大南峪镇就占了2000亩 。而这片花庙村的试验基地,承担着品种筛选和密度试验的重任。”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培亮穿梭在豆田垄间,指尖轻触饱满的豆荚,一边观察生长态势,一边向身旁的农户细致讲解管护要点。
为探索出最适宜康县种植的大豆品种和密度,农技人员在基地引进了陕豆125、郑1307、齐黄34、中黄30等24个从未在康县种植过的大豆品种。“这些品种来自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的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在本地的试种,选出最适应康县土壤、气候条件的品种 。”黄培亮介绍道。
在密度试验区域,大豆的种植密度从每亩20000株到45000株,设置了6个不同梯度。农技人员会定期记录不同密度下大豆的生长数据,观察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
除了品种和密度试验,该项目还集成推广了一系列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从新材料应用到精量播种,从宽窄行种植到化学除草,从一喷多促到配方施肥,从绿色病虫害防控到机械化耕作、无人机飞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业科技的力量。
“过去种大豆,凭的是老经验,产量和品质都不太稳定。现在有了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再加上农技专家的指导,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信心!”正在田间为大豆除草的农户笑着说。
康县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契机,借科学试验与技术赋能,激活大豆产业潜力。这场山野间的“试验”,正为当地农业发展探寻更高效、更绿色的路径,让大豆产业在科技助力下,结出丰收硕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