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上山赋能陇西中药材产业 万亩药田焕发勃勃生机
2025年08月20日 甘肃三农在线
郑海燕
夏末秋初,走进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种植研学实践基地,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扑面而来。大片的黄芪、党参、黄芩、柴胡茁壮生长,它们植株挺拔,叶片翠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氤氲药香。
曾经,这片土地深受干旱困扰,中药材种植全依靠自然降水,产量与品质都难以保证。如今,依托全域引水上山项目,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陇西县农技中心农艺师付录生介绍道:“我们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采用水肥一体化补灌技术,解决了雨养农业的痛点。现在,通过智能控制器及各类高精度传感器,不仅能实现恒压供水、远程监测和定时控制,还能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生长需求,精准地进行灌溉与施肥。”
“过去浇一遍水要3个小时,现在手机点一下,30分钟完成全园灌溉。”基地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欣喜。智能水肥一体化节灌系统成了药田的“智慧中枢”: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AI算法根据药材生长周期自动生成灌溉指令,高压喷雾系统与滴灌回水系统协同作业,实现“分段控制、精准到厘米”的水分供给。
据了解,陇西县连续6年建设省级万亩药园示范基地,2025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55.66万亩,预计产量达到18万吨以上,产值25亿元。“你看这黄芪,根系饱满、色泽鲜亮,有效成分含量完全符合GAP标准。”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高顺平指着田垄里的药材说,这套技术在节水抗旱领域实现了技术性突破,让旱塬亩均增产29%、节水68%,肥料利用率提升35%,亩收益突破6000元。
如今,这种“节水补灌”技术集成模式已在全县掀起热潮,3万多户药农纷纷效仿,一度让市场上的水箱、水泵、水管、微喷带、喷洒等灌溉器材供不应求。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灌溉”,首阳镇的中药材产业正沿着绿色高效的路径加速前行,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提质增效的新篇章。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