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陇原沃土 创新驱动产业振兴 ——永昌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坐拥142万亩耕地,独特的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赋予其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天然优势。2025年,永昌县以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为引擎,围绕农技推广机制创新、试验示范提质、技术培训赋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农技推广:创新机制破难题
永昌县以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为目标,创新推出“揭榜挂帅”试点机制,聚焦小麦单产提升的关键瓶颈(优质品种短缺、病虫害加重等)发布攻关榜单,广邀科研机构、企业及技术团队协同破题。同时,积极争创“五好”农技推广机构,推行“1+1+1+N+N”包抓结对服务模式——即1名农技人员包抓1个示范基地、定向包联1个行政村、服务N个新型经营主体并结对N个种植大户,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
此外,通过加强“院地、校地、地地、地企”合作,集成小麦宽幅匀播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等先进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试验示范,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高地
永昌县全力建设3个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构建“标杆引领+多点突破”的示范网络。在东寨镇双桥村建设3800亩标杆基地,划分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早熟玉米四大种植试验区,开展新品种引进、智慧水肥一体化、全生物降解地膜等40余项试验研究,筛选优质高产品种,探索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种植模式。其中,“百亩核心攻关田”成为新技术、新材料的“孵化器”,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新城子镇西湾村和红山窑镇马家坪村的试验基地则聚焦地膜穴播水肥一体化小麦、马铃薯智能水肥管理等特色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闭环,推动绿色生产技术落地生根。每个基地年均开展3次以上技术推广活动,直接联系农户超40户,实现技术示范与农户增收“双促进”。
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永昌县将技术培训作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抓手,构建“专家授课+观摩学习+媒体宣传”三位一体培训体系。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赴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全年计划培训技术骨干、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超200人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科技成果,印发培训资料2000余份,开展媒体报道3次以上,营造浓厚的科技兴农氛围。
培训内容紧密贴合生产实际,涵盖小麦“一喷三防”、马铃薯绿色防控、智能农机操作等实用技术,通过“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升参训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
人才培育,筑牢农业发展智力支撑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永昌县实施“内培外引”战略。内部遴选8名技术骨干参加省级知识更新培训,提升重大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委托第三方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通过集中授课、异地观摩、现场实训等方式,培训100名农技人员,打造业务熟练、技术精通的复合型乡土人才队伍。
外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面向“土专家”“田秀才”、涉农毕业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招募5名特聘农技员,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通过完善管理考核制度,确保特聘农技员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服务。
此外,永昌县还加快信息化手段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推广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和APP,鼓励农技人员开展在线培训、答疑,实现农技服务数字化、便捷化,让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
永昌县农业农村局主任丁文庆表示,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通过创新机制、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育等一系列举措,正逐步构建起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