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激活小麦产业新动能
七月的张家川大地,骄阳下的麦田已染上沉甸甸的金黄,饱满的麦穗压弯了秸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田埂上,收割机正轰鸣着穿梭作业,金黄的麦浪被卷入机器,扬起阵阵麦香;田间地头,农技人员正和农户一起查看麦粒饱满度,指尖划过饱满的麦穗,丰收的喜悦在田野间弥漫——这是张家川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结出的硕果,夏收时节的田野间,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希望。
张家川县作为天水市重要的农业产区,全县农业人口占比达87.24%,冬小麦播种面积常年超20万亩,是当地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5年,张家川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围绕小麦产业,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从推广机制创新、技术集成应用、人才队伍建设到信息化手段赋能,多管齐下,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新机制: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张家川县以创建“五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目标,探索“科研院校+公益性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服务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将科研院校专家与基层农技人员紧密串联,实现技术成果与生产需求的精准对接。
张家川县构建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在梁山镇建设万亩试验片,在胡川镇打造千亩集成创新示范方。在小麦关键生育期组织2场以上观摩培训活动,推动专家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同时,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推广“科技特派团+农技部门+乡镇服务中心+专合组织+生产基地”的全链条协作机制,形成“典型示范、辐射全域”的推广格局。
集成技术:打造智慧农业新样板
针对小麦产业发展难题,张家川县集成多种技术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推广模式。在梁山镇岳山村,“四情”监测基地的智能气象站、土壤传感器等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时采集光、温、水、肥等数据,为精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穿梭在麦田上空,利用多光谱监测设备扫描作物长势,病虫害捕捉仪则默默守护,一旦发现隐患便及时预警。
“轮作倒茬+抗条锈品种+科学施肥+宽幅匀播”的种植技术模式,搭配“药剂拌种+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的绿色增产模式,在示范基地全面推广。胡川镇祁沟流域的千亩示范基地里,“六统一”标准化种植模式让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小麦长势格外喜人。
培育人才:锻造农技服务主力军
张家川县通过“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着力建设高素质农技人才队伍。一方面,面向“土专家”“田秀才”及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公开招募3名特聘农技员,充实一线服务力量。另一方面,组织160余名县乡农技人员开展5天全周期培训,内容涵盖小麦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核心技术,并选派8名技术骨干参加省级深造,提升重大技术应用能力。
项目同步落实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机制,每名农技员定向包联1个行政村,联合专家团队、特聘农技员开展田间指导,推动良种良法入户率超95%,切实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善用信息:开辟农技推广新路径
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张家川县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农技服务体系。开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制作发布小麦种植技术科普视频;推广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鼓励农技人员、专家在线开展培训指导,力争实现农技人员APP使用率超90%。
这种数字化推广模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先进农技知识以“秒速”传递到千家万户,有效提升了农技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从机制创新到技术升级,从人才培育到信息赋能,张家川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正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陇原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