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农科院成功研发盐碱地治理新技术
酒泉市盐碱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传统治理措施已难以满足当下生产需求。为此,酒泉市农科院联合国家、省、市科研、推广部门,依托国家农业部《甘新内陆耕地盐碱退化阻控和肥力恢复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市科技支撑《基于河西走廊盐碱地标准划分体系构建研究》等科研项目,三年开展试验研究20余项,引进40多个耐盐碱粮食作物品种和10多个饲用作物品种,示范10余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针对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盐碱地,总结形成“2+3+3”共8项盐碱地改良新技术,并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效果显著。
针对轻度盐碱地,创新2项治理改良技术
一是耐盐碱玉米+地膜复用+酸性水溶肥降碱控盐技术:采用耐盐碱玉米品种,配合免耕(地膜复用)农艺措施,同时施用酸性底肥磷酸一铵,追肥选用磷酸脲、磷酸二氢钾等酸性水溶肥。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pH值,降幅约0.3,土壤盐分降低约10%,实现降碱控盐目标。
二是耐盐碱玉米+覆沙+有机肥抑盐培肥技术:通过种植耐盐碱玉米品种,结合覆沙(2~3cm)与有机肥施用(160~200kg/亩),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降低土壤表层盐分的积累速度,可降低表层盐分约15%,同时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及保水保肥能力,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
针对中度盐碱地,创新3项治理改良技术
一是打孔排盐改良技术:采用5m×5m打孔密度,打出孔径30cm、孔深110cm的孔,分层填充修复材料(0~30cm表土回填、30~60cm小麦/玉米秸秆、60~110cm细砂),回填后结合整地耙平备耕。该技术可有效打土壤破犁底层阻隔,构建“秸秆-砂层”渗滤通道,灌水后水分下渗效率提升20%,借助水重力作用带动盐分淋洗,成本较传统工程措施降低约40%,土壤盐分可降低约20%。
二是种养交替培肥技术:采用70cm窄膜覆盖,玉米种植株距控制在18~21cm、行距35~40cm(亩保苗6500~7000株),间作箭舌豌豆等耐盐豆科绿肥。该技术通过玉米密植增强地面覆盖,减少土壤表层返盐,同时种植绿肥后,绿肥根系分泌有机酸活化土壤养分,结合年际间翻压还田(每亩鲜草还田量1000~1500kg),3年内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约0.2%,使土壤盐分降低约15%。
三是改良剂扩繁施用技术:按改良剂原液1~2kg(或耐盐菌剂3~5g)+玉米面15kg+红糖8kg+纯净水加至8分满,在无光无氧环境中发酵7~15天(以无刺激性臭味为发酵终点)。将发酵扩繁后的改良剂按10kg/亩的用量,配合灌水冲施于盐碱地。利用生物作用降低土壤盐分约10%,可实现“降盐-促根-培菌”三重效果。
针对重度盐碱地,创新3项治理改良技术
一是高垄聚盐垄沟覆膜栽培技术:在重度盐碱地上,起垄高度30cm、宽度30cm,垄面覆盖无纺布;垄沟宽度分120cm(适配140cm宽地膜)和50cm(适配70cm宽地膜),地膜厚度0.015mm。该技术通过垄面无纺布形成30°坡度,引导盐分随水分蒸发向垄顶富集,垄沟地膜抑制水分蒸发,降低盐分上移速率。采用该技术使地温提升2~3℃,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降低土壤盐分约15%。
二是盐分离子平衡调控技术:在重度硫酸盐型盐碱地上,每亩施用40kg农用氯化钾(补充K+离子)+400kg磷石膏(补充Ca2+离子)+6m3牛粪(增加有机质);在重度氯化物型盐碱地上,每亩施用40kg农用硫酸亚铁(补充SO42-离子)+柠檬酸(减缓硫酸亚铁氧化)+400kg磷石膏(补充Ca2+离子)+6m3牛粪(增加有机质);虽然该技术降低土壤盐分效果不显著,但在重度盐碱条件下,能通过离子置换与络合作用,减轻单一离子对作物根系的危害,保障作物在重度盐碱地上获得稳定产量。
三是秸秆翻压腐熟降碱排盐技术:于作物秋收后,结合犁地将小麦/玉米秸秆(300kg/亩)翻压入土,同时喷洒尿素(5kg/亩)和秸秆腐熟剂(3kg/亩),使秸秆在耕作层腐熟,并配合冬水灌溉(150m3/亩)洗盐。该技术通过秸秆翻压形成盐分返盐隔断层,结合灌溉淋洗,实现抑盐洗盐,可使耕作层土壤盐分降低约25%。
这些新技术通过“工程破障-农艺控盐-化学调素-生物增效”协同发力,构建了低成本、易操作、可持续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进行技术集成示范、验证和优化,为河西绿洲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望为盐碱地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来源:酒泉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