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链协同破困局 甘肃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5.7%
4月17日,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培训班在民勤县顺利举办。本次培训班采用“现场教学 +室内培训”的形式,聚焦推广地膜高效利用与环保回收技术,旨在提升农田污染防治能力,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会前,与会代表实地走访了加厚高强度地膜生产企业、三雷镇万亩辣椒种植基地、三雷镇三新村废旧农膜机械回收现场及回收网点,还有废旧农膜清洗造粒企业等参观点。通过直观的实地观摩,代表们切实感受到甘肃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中的实践成果与创新举措。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利群在会上致辞,深入剖析了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甘肃深居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6%,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上世纪80年代,农膜覆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凭借其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2024年全省农膜覆盖面积达到3054万亩,废旧农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
为解决这一难题,甘肃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上积极作为,认识足、动手早、抓得实、谋得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甘肃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为工作开展提供法律保障;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为相关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县乡村三级回收利用体系,打通回收“最后一公里”;探索出“法规引领规范、行政监管推动、产品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技术支撑保障”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全省已建成废旧农膜加工企业133个、回收网点1671个,实现主要覆膜乡镇网点全覆盖,基本形成“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点、村有堆放场所”的回收利用体系。2024年,全省农膜用量24.67万吨,回收废旧农膜21.15万吨,回收率达85.7%,提前完成“十四五”末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的目标任务。
甘肃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推广总站何伟站长以《构建“五链融合”体系 打造地膜回收利用新标杆》为题,详细阐述了通过织密“责任链”,构建各方共治的责任体系;优化“技术链”,搭建科学使用的技术体系;健全 “回收链”,完善闭环管理的回收体系;延伸“价值链”,培育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筑牢“保障链”,激活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区域治理模式,为各地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思路。
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白色污染”要求的具体举措,更是从源头上解决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问题的关键,对保障甘肃粮食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培训班在甘肃举办,是对甘肃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将有力推动全省农业生态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