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推广两种粪肥还田技术模式成效显著
2024年以来,武都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与技术模式,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着力打造“甘味”农产品,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武都区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中积极探索出两种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粪肥还田技术模式,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
“规模养殖场+粪污简易快速腐熟处理+种植合作社直接还田”模式构建起了紧密的“生态养殖+有机肥+绿色种植”循环链条。规模养殖场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减排以及无害化处理和堆沤腐熟,确保粪肥质量达标。将这些优质粪肥直接施用于周边种植基地,通过旋耕或翻土等精细操作,使有机肥与化肥充分融合后深耕入土。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将2.25万亩土地纳入了绿色循环体系,为农作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养分,促进了土壤生态的良性发展。
“分散养殖户+粪肥处理服务组织指导或统一腐熟+各自还田”模式则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按照就地就近原则,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与养殖户签订粪污收购协议,依据标准进行集中腐熟或指导就地堆沤腐熟,再与种植户签订供肥协议,将合格粪肥精准配送。种植户采用穴施、沟施、撒施等多样化施肥方法,让 6.76 万亩土地得到了滋养。
武都区农技中心主任王高世介绍说,有机肥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养殖企业)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路径,形成了“畜禽粪污+秸秆(尾菜、果渣)+有机肥+各自还田”的标准化模式,将废弃物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推动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