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人要 现在成了宝”——凉州区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农作物秸秆处理一直以来是困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凉州区是农业大区,2023年秸秆产生量达69.37万吨,可收集量为61.
秸秆废料变燃料
“1吨秸秆收购价约450元,加工成本200元左右,形成生物质清洁燃料出厂价约800元,1吨产生利润约150元。”凉州区双城镇南安村武威绿色家园玻璃钢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虎山说,生物质清洁燃料主要以农作物秸秆、木屑、玉米芯、树枝等农业废料为原料,通过压缩致密成型,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实现农作物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目前农村清洁取暖的重要路径之一。
2015年,该公司开始生产生物质清洁燃料,经过9年的发展已形成收购——加工——供暖一条龙服务。王虎山说:“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建收购点、生产线、供暖示范点时分别获得20万元、50万元、168万元不等的秸秆综合利用中央财政资金专项补贴。”
“以前秸秆是个大麻烦,不是焚烧就是粉碎还田。”当地种植户于桑说,秸秆燃烧产生的浓烟飘到附近公路上,阻挡视线,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同时焚烧也给防火等工作带来压力和风险。秸秆综合利用后,露天焚烧现象销声匿迹,环境也大为改善。
来到凉州区西营镇的武威梨园小镇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成堆的秸秆通过传输带卷入机器的“腹中”进行粉碎。粉状化的秸秆又被转运至制粒机,在机器运作下,一颗颗黑色粒状物质被“吐”出来。“这就是生物质燃料,产品常年供不应求。”捧着一把颗粒燃料,该公司负责人赵鹏山说,从事林果业产生的枝条等废弃物比较多,在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创办了生物质清洁燃料加工生产线,现在日处理能力20吨左右。
扩大产能求效益
“2023年,公司生物质清洁燃料产量达到1.2万吨,今年预计达到1.5万吨,准备新建年产1万吨生物质清洁燃料生产线,继续扩大产能,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甘肃圣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史光晖对秸秆综合利用充满信心。同样,武威梨园小镇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鹏山也信心十足,他扳着指头算账,目前,公司年产量达到6000多吨,以前产品销往外省,现在主要销往当地,还集中给七八个农村社区供暖,产品不愁销路,计划淘汰落后设备,也上新生产线,让年产量突破1万吨。
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的一个重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有专项补贴。2021年,凉州区被列为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县后,该区积极开展秸秆利用补偿探索,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秸秆可收集资源量、收集难度、加工利用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奖补方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制度建设。“通过探索建立秸秆利用补偿机制,不仅加快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缓解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促进资源节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凉州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兴红说。
“以前没人要,现在成了宝”。过去人们眼中的只能丢弃燃烧的秸秆、废料,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新能源。
秸秆利用前景
原本废弃的玉米秸秆,经过加工成了牛羊的“营养美餐”。走进武威天牧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辆满载秸秆原料的大货车过磅后正在卸车,车间里机器轰鸣,生产一派繁忙景象,秸秆从进料口进入,通过搅拌机切碎、揉丝,形成碎秸秆,经传送带进入料仓,加入菌种辅料后搅拌混合,形成符合要求的饲料。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氮源、碳源、微量元素等,是发酵床垫料很
近年来,凉州区积极探索秸秆多元利用方式,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燃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同时探索建设标准化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示范试点成效显著。
“今后将把农村清洁能源生产与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全域无垃圾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全区清洁能源产生的特点,分区域、分作物、分时节、分环节开展处理利用工作,以此促进全区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凉州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政府加大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会有更多实用、环保绿色、高附加值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出现,变废为宝。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