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甘肃农机

智慧农机赋能会宁抗旱突围:小麦“一喷三防”的科技攻坚实践

2025年05月22日 甘肃三农在线 万慧婷

图片2.png

在甘肃省会宁县的小麦种植区,智慧农机正成为提升“一喷三防”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支撑。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农业县,会宁县通过引入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等现代技术,破解了传统人工喷洒效率低、农药浪费严重等难题,为保障小麦稳产增产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之路。

无人机精准作业,破解劳动力短缺瓶颈

会宁县韩家集镇、甘沟驿镇等地的小麦田近年来频繁出现植保无人机的身影。这些搭载智能飞行系统的设备可根据地形和作物长势自动规划航线,实现农药、叶面肥的均匀喷施。以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其配备的四架无人机单日作业面积可达2000亩,相比传统人工喷洒效率提升数十倍。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军介绍,过去人工喷洒2000亩小麦需投入近百人,耗时一周以上,而无人机仅需两天即可完成,且每亩成本降低约30%。这种“机器换人”模式有效缓解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紧张问题,尤其在撂荒地整治后的规模化种植区,无人机成为确保“一喷三防”时效性的核心手段。

统防统治体系构建,实现病虫害联防联控

会宁县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社实施”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统一防治网络。2023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180万元“一喷三防”专项资金中,28.5万元用于购买统防统治服务,覆盖全县40.6万亩小麦种植区。通过整合农技中心、合作社和农户资源,形成“监测预警-药剂调配-精准喷施-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例如,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农技专家利用田间监测点数据,动态调整药剂配方,指导合作社采用“23%醚菌酯·氟环唑+10%联苯·噻虫胺”等组合药剂,不仅有效防控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还使小麦千粒重平均增加1.2克,灌浆时间延长2-3天,亩产提升约15%。

图片3.png

智能装备升级,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除无人机外,会宁县还引入自走式智能喷雾机等设备,与无人机形成“高低搭配”的立体防控网络。这类机械配备变量喷洒系统,可根据作物密度自动调节喷药量,农药利用率提高至40%以上,较传统器械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使作业精度控制在2.5厘米以内,避免了重喷漏喷问题。在草滩镇等地的示范田,通过“无人机+智能喷雾机”组合施药,每亩农药使用量减少20%,既降低了面源污染,又节约了成本。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会宁县将智慧农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2025年首批发放补贴资金621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2070万元,新增植保无人机32架。同时,建立“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模式,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例如,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2.3万亩撂荒地,配套建设小杂粮加工厂,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0%,带动412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这种“科技+产业”的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一喷三防”的实施效果,更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生态经济效益凸显,助力乡村振兴

智慧农机的广泛应用使会宁县小麦生产实现了“三降三升”:农药使用量下降20%、人工成本下降50%、病虫害损失率下降30%;同时,农药利用率提升至40%、单产提升15%、农户收入提升25%。以韩家集镇为例,2024年500亩连片种植示范田亩产突破250公斤,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30%以上。此外,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配套应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如今,会宁县正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指引,通过智慧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将“一喷三防”从单一的植保措施升级为集病虫害防控、营养调控、抗逆增产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这一实践不仅为干旱地区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范本,更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县向智慧农业转型的可行路径。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