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悠长——甘肃努力做强农业特色品牌
新年伊始,甘肃平凉泾河牧业负责人蔡鹏就开始琢磨扩大养殖规模的事。“我们‘平凉红牛’的品牌已经打响了,只要把好牛养出来,销路根本不用愁。”蔡鹏告诉记者,他的标准化养殖场设计存栏量1200头,去年出栏500多头肉牛,主要销往广东市场,“规模养殖是大方向,今年计划出栏量能增加到1000头”。
2022年,甘肃农业产业逐步迈上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轨道,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325.4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7%以上。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表示,要聚焦“土特产”,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持续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挖掘“土”资源 树起大品牌
春节前,在兰州市南滨河路上的甘味品牌中心内,前来采购年货的市民络绎不绝,在流线形排列的展示架上,一件件甘肃土特产告别“土气”,成为精美的商品。每件产品的外包装上都印有共同的标识:“甘味”。
“我们以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布展,一楼展区入驻了500家甘味品牌企业的2000多种农产品。”甘味品牌中心营销负责人李伟娟说,春节前,仅甘味品牌中心就带动企业销售特色农产品上亿元,其中配送年货礼包10万多份。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干旱高寒、山大沟深的地理特征,一度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自然瓶颈,同时也让甘肃农特产品有了得天独厚的品质优势。为了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好品质树起大品牌”,甘肃省自2019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培育建设“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形成“省级公用品牌+市县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品牌建设体系。经过三个批次的认证,“甘味”品牌建立起包含60个地方区域品牌和500个企业商标品牌的架构。
2022年,“甘味”品牌实现商标注册,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75个品牌名单中,兰州百合、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定西马铃薯、岷县当归5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入选。据了解,“甘味”品牌已经连续两年登上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100强榜首。
打响品牌还要面临如何保护好、利用好的问题。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秘书长文霞介绍,目前,甘肃正不断完善“甘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评价体系、营养品质评价体系、质量安全评价和可追溯体系、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流通规程体系、“甘味”区域系列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以及“甘味”大数据和智慧农业体系。
“我们将根据各地域的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针对不同地域的发展构建符合地区公用品牌发展的标准化体系。”文霞表示,目前研究确立的“甘味”品牌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确立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农产品生产、验收、流通过程中建立的质量标准化体系和品牌形成、传播、发展各阶段建立的运营管理标准化体系,三大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将使“甘味”品牌更具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
放大“特”优势 种养提品质
养了十年牛,马孝忠看到了三个变化:品质要求下的养殖标准更高了,品牌带动下的销路更广了,自动化设施助力下人更轻松了。
“过去养牛,几个人合伙建个养殖场,2个人只能管理50头牛,还要到处收草料。”马孝忠是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牧丰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现在,他的养殖场里,配备了绞草机、撒料车和自动清粪、上水、通风设备,2个人可以照看500头牛,肉牛品质也有了保障。为了保证饲草供应的品质,马孝忠还流转取得1200亩地种玉米,通过种养结合,不仅成本低了,牛粪也能还田。
近年来,崆峒区以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全力促进肉牛养殖增量提质。目前建成链主企业5家,牛饲养量达到26.2万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亿元,发展存栏千头以上的专业养牛村17个,全区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小区)累计达到152个。
“为保证肉牛品质,养殖户的牛一入栏,我们就接种口蹄疫、牛出败疫苗,每个月对所有养殖场的饲料、兽药进行至少一次安全质量监管。”崆峒区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林欢庆介绍,他们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疫体系和健全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使存栏肉牛群体免疫密度维持在90%以上,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确保牛产业健康发展。
在平凉市,肉牛产业先后带动8.4万户27.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同时,形成了从饲草料种植、肉牛养殖到肉牛屠宰、精细分割,再到牛肉及牛骨等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开发的格局,创立企业品牌22个,研发和生产以平凉红牛高档冷鲜肉、熟牛肉及牛肉制品、牛骨制品等为代表的6大系列112种产品。
“发挥好平凉红牛的特色品牌优势,需要从产业各个环节把好关。”平凉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荣来告诉记者,在产业前端,平凉市抓好饲草和优质品种培育两个重点;在产业中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产业后端,围绕肉类精深加工发力。
近日,甘肃省省长任振鹤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持续开展现代寒早特色农业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新建戈壁设施农业6万亩;壮大提升平凉—天水—庆阳优质苹果产业带;打造张掖—武威、平凉—庆阳、甘南—临夏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南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建设河西走廊50万头奶牛产业带。
提高“产”效益 打造全链条
近几年,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甘肃薯香园科技有限公司,将马铃薯做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公司是靠培育马铃薯脱毒种薯起家,从销售种薯到建种植基地,这几年随着马铃薯主食化的发展,又新上了马铃薯雪花全粉生产线。”甘肃薯香园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昭华拿出一袋马铃薯曲奇饼干告诉记者,这是用企业自己的雪花全粉做的产品,“从卖种子到卖饼干,我们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
前不久,薯香园新建的薯条、薯片生产线已万事俱备,就等今年4月份第一批马铃薯原料上市后开始生产。支撑薯香园产业链不断延长的,是定西马铃薯优质的原料保障和近年来“甘味”品牌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据了解,2022年,安定区种植马铃薯100万亩,马铃薯总产量达189万吨,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
在定西市,将马铃薯做出大文章的企业不止薯香园一家。记者从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办了解到,当地以主食化、工业化、鲜食化为方向,已研发马铃薯主食化产品32种,培育发展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1家,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产品、主食化系列食品为主,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集群化加工产业体系。
“打造全产业链是实现品牌增值的根本。”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办副主任张强告诉记者,他们以马铃薯产业园、香泉种薯繁育区、北部精深加工区和南川综合物流区为核心区,通过“抓两头(种薯繁育、精深加工)、带中间(品牌营销)、促提升”,正全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相结合的马铃薯全产业链。
据了解,2022年,甘肃省新增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88家,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6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1。(编辑:王月英)